休克-2011-12-1学案.ppt

  1. 1、本文档共7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 微循环淤血的机制 (Mechanism of microcirculatory stasis) 扩血管因素 酸中毒 NO产生 局部扩血管物质 白细胞黏附于微静脉 白细胞附壁、滚动、嵌塞 细胞间黏附分子1 此外,组胺、激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毛细血管通透性↑, 血浆外渗, 血黏度↑。 组胺 (肥大细胞) 腺苷 (ATP分解) 钾离子 (细胞破坏) 缓激肽 (激肽系统激活) 微循环机制 回心血量? 心输出量? 自身输血停止 cap流体静压? cap通透性? 血浆外渗 血液浓缩 血流阻力? 自身输液停止 动脉Bp进行性? 扩血管物质等 小动脉扩张 血液淤滞在cap 组织器官灌注量?,器官功能障碍(心、脑) 恶性循环 3. 休克失代偿的后果: 微循环机制 4.微循环淤血期的主要表现 (Symptom of microcirculatory stagnant stage) 微循环淤血 肾血流量↓ 心输出量↓ 回心血量↓ BP ↓ 脑缺血 神志淡漠 肾淤血 发绀、花斑 皮肤淤血 少尿、无尿 (Microcirculation failure stage) (三) 微循环衰竭期 微循环机制 1.衰竭期微循环变化 (The alteration of microcirculation failure of shock) 不灌不流,灌流停止 后微动脉 ? 微血管麻痹性扩张, cap 大量开放。 ? 血细胞粘附聚集加重,微血栓形成。 ? 灌流特点: 不灌不流,灌流停止 。 甚至可出现毛细血管无复流现象:在输血补液治疗后,虽血压可一度回升,但微循环灌流量无明显改善,毛细血管中淤滞停止的血流仍不能恢复的现象。 微循环机制 衰竭期微循环变化特点: 血细胞聚集成团块 胞内H+ 2.微循环衰竭的发生机制(难治机制) (The mechanisms of microcirculation failure) NO 血管平滑肌细胞 微血管麻痹性扩张(血管平滑肌对CA反应性↓) ATP? KATP通道激活 胞膜超极化 胞膜POC抑制 Ca2+内流减少 (1) 微循环衰竭的发生机制 缺氧、酸中毒或内毒素 内皮细胞损伤 胶原纤维暴露 启动内源凝血系统 创伤、烧伤 启动外源 凝血系统 DIC形成 TXA2 , PGI2 血液流变学异常 血液高凝状态 (2) ① ② ② ③ 组织因子释放 3.微循环衰竭期的临床表现 (Manifestations of microcirculation failure) (1)循环衰竭:进行性顽固性低血压; 脉搏细速;静脉塌陷、CVP下降。 (2)并发DIC (DIC加重休克): (3)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微循环障碍,组织细胞缺血缺氧 出血,有效循环血量进一步减少 FDP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 值得注意的是: 失血性休克,常从缺血缺氧期开始; 过敏性休克,可从淤血缺氧期开始; 感染性休克,可从微循环衰竭期开始, 很快发生DIC或多器官功能障碍。 二、休克的细胞机制 (Cellular mechanism of shock) 单核-巨噬细胞活化与炎症因子产生 (见第十一章) 微血管内皮细胞活化 细胞损伤 第三节 休克时机体 代谢与功能变化 (Alterations of metabolism and function) 二、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 代酸、早期呼碱、晚期呼酸、高钾 三、器官功能受损(见第十一章) 一、物质代谢障碍: 氧耗 ,糖酵解↑,分解代谢↑,合成代谢 第四节 几种常见休克特点 一、失血性休克 二、感染性休克 三、过敏性休克 四、心源性休克 几种常见休克特点 一、失血性休克 一般在15min内快速大量失血超过总血量的 20%左右(约1000ml)时即可引起失血性休克。 特点:1、分期明显,临床症状典型。 2、易并发急性肾衰和内毒素血症。 二、感染性休克(临床上常见)(G-) 内、外毒素使细胞因子及其他血管活性物质增多: 2. 血管扩张,血管床容量增加。 3. 毒素+内源性生物活性物质可引起心肌细胞损伤,心泵功能障碍,心输出量减少。 1. 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外渗,血容量减少。 特点体现在两方面: (一)LPS可诱导多种细胞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或炎症介质,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促进休克的发生发展。 (二)它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1、低动力型休克:低排高阻、冷休克。 2、高动力型休克:高排低阻、暖休克。 注意:高动力型休克,虽然心输出量增加,但由于动静脉短路开放,真毛细血管血流仍然减少。2可以向1发展。 第五节

文档评论(0)

贪玩蓝月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