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对联教学
浅谈对联教学
李乃斌
摘要:对联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联充满趣味,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初中生学习对联应讲究方法,有重点有步骤的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注重学生思维的创新。
关键词:对联 语文教学 创新 能力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设计了一堂“诵读欣赏”课——《对联六首》,这是语文新课标素质教育精神的要求,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独具匠心。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国家,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文化种类、形式丰富各异,对联就是其中之一,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人民都说凡是有诗的地方就有对联。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被誉为“诗中之诗”。它作为我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源远流长,不仅在我国灿烂的文化艺术殿堂中占据一席之地,而且也是我国为世界文化宝库中增添的艺术瑰宝之一,放射着奇异的光彩。“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由此可见,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对春节贴春联的风俗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有清一代是楹联文学的全盛时期。南怀瑾先生早已将“清对联”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从事清代文学史研究的赵雨先生也认为,“清代的主流文体是楹联(赵雨《走向对仗的汉语言文学——清对联》,《对联》2000年第5号)。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深入人心,楹联也以新的面貌开始复兴。1984年成立中国楹联学会,1985年创办《民间对联故事》,1987年创办《中国楹联报》,地方楹联组织的发展如雨后春笋。从此形成了群众性的对联创作与理论研究新风尚。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连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教师大量收集资料以时间为顺序,从古到今,由国内及国外,向学生展示对联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史料记载会在学生心理上产生极大的震撼,有了这种震撼,学生就必定在思想上重视对联的学习。流行的就是社会需要的,对联作为一种文学样式能如此经久不衰,怎能不引发学生的思考,怎能不令学生感动?感动之余,学生在内心里就会有了学习对联的欲望,期待着获得更多对联的相关知识。这样就有利于教师顺利地展开教学。
名联欣赏,趣动学生
我在这一环节选择了四幅对联,分别是对联1“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对联2“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对联3“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对联4“白米白鸡啼白昼 黄村黄狗吠黄昏”。这四则对联,每一则都有其背后的故事,每一则都各具特点。比如,对联1顺读反读都可以,足见对联用字的精妙;对联2体现了我国古代文人为参加科举,考取功名而当尽家产的苦闷,同时东西南北绝妙相对,堪称一绝;对联3不但对仗工整,而且以蔑视的口吻严厉谴责了帝国主义像害人的“小鬼”一样,经常侵犯我国主权的罪行,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对联4具有地方特色,围绕我们泰州的白米镇地名展开故事,生动形象,而且色彩的搭配也很巧妙。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变成了故事家。一则则生动有趣的故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让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可怀疑在学生中间还会产生对联学习的竞赛,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了理想和谐的境界。
诵读对联,韵动学生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律诗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这两种。每首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一般是对仗。每个字母是平声还是仄声都有规定。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我们在学习诗歌时,总是要求同学们不是“学诗”而是“读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