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牟宗三談朱陸之爭的方法論反思[1本文第一次發表於,2012年,10月23~26日,「傳承與開拓朱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朱子學會,中華朱子學會,湖南大學嶽.docxVIP

對牟宗三談朱陸之爭的方法論反思[1本文第一次發表於,2012年,10月23~26日,「傳承與開拓朱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朱子學會,中華朱子學會,湖南大學嶽.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對牟宗三談朱陸之爭的方法論反思[1本文第一次發表於,2012年,10月23~26日,「傳承與開拓朱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朱子學會,中華朱子學會,湖南大學嶽

對牟宗三談朱陸之爭的方法論反思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杜保瑞前言:牟宗三先生一生談宋明儒學的所有主題可以說都是在面對朱陸之爭的問題,而且是站在象山立場反對朱熹。他的《心體與性體》,以周、張、五峰、陸、王、蕺山為典範,以程頤、朱熹為對立面,不論討論到哪一家,幾乎都是以朱熹理論為批判對比的對象,以朱、陸的類型差異,為分析的起點。對朱、陸差異對比的解說,可以說就是牟先生宋明儒學義理建構的真正核心問題。此外,牟先生也是一生對比中西哲學,討論中西哲學之異同甚至優劣問題,也是他的核心問題。結果,筆者要說:幾乎中西哲學之對比的特徵就降落在牟先生處理朱陸哲學之對比的特徵上了,象山學是牟先生詮釋下的中國哲學的典範,而朱熹學就是西方哲學的型態,朱、陸之爭幾乎等於中西對比。牟宗三先生著《心體與性體》,完成對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胡五峰、朱熹的討論,經過《佛性與般若》之作後,又經整理而重寫了《從陸象山到劉蕺山》一書,其中的第二章<象山與朱子之爭辯>,就集中地處理了朱陸之間各種比較問題,本文之作,就是對其中的討論進行反思。牟先生的哲學理論,可以說都是在思辨的歷程中進行創作的,他的哲學意見從來不是一兩句話的事情,他都是經過了自己不斷地舖陳演繹才確斷了思想的宗旨,因此討論牟先生的理論也不能是挑揀一兩條命題為依據就可以進行的事情,而應是深入他長篇累牘的整段文字,進行細節的分析反思。本文之作,即將以此種方式進行。面對朱陸的基本態度  牟先生面對朱陸之爭的基本態度是幫象山講話的,當然,任何人講任何話都是自認有理的,自認客觀的,所以當牟先生要支持象山學時,就展開了綿密的理論創作以為客觀的支持,而這個工作也同時成就了牟宗三先生的哲學。參見其言:象山自三十四歲開始受徒,至三十七歲鵝湖之會,其講學之宗旨與規模即已確定,而亦自始即與朱子不相契者。朱子長象山九歲。鵝湖之會時,象山三十七,朱子四十六。朱子於三十七開始至四十歲,這三四年之間,正苦參中和問題;而「心性情三分理氣二分」之格局亦確定於此時。(三十七是一有趣之年齡,陽明在龍場驛悟良知亦是三十七。)各有確定之規模與端緒,系統不同,故不相契。惟由此不相契所表現於言語上之互相譏刺似又不能自覺到此中客觀義理癥結之所在,因此,遂只落於表面風格上之互相詬詆。如朱子斥象山為禪,此固不相干,即說其空疏,粗暴,狂傲,取徑太易,不切實下學,亦仍不對題。反過來,象山斥朱子「不見道」,究竟如何是不見道?朱子大講太極形而上之理,你說他不見道,朱子自不服,而一般人亦未必能理解,不必能同情你。又如說他支離,支離之意如明確地定其對何而言,則有時亦正需要支離,詳細分疏亦不可少,而朱子亦正安於細碎工夫而並不以為憾。是以如此相攻擊,總不切要。最後太極圖說之辯只是象山借題發揮,其主旨實不在「無極而太極」一系義理之本身。若就此論題而言,吾人可說象山是失敗者,然不碍其學路之正大。是則不契之根本癥結仍未辯出也。夫攻對方之失,若不能切中客觀義理之肯要,而只是就氣味姿態作表面無準之聯想,則不但大抵不相干,不足以服對方之心,且足以淹沒並迷失真實問題之所在。如是,則激成一套烟幕,遮蔽於真實問題之外,而世之耳食之輩,吠影吠聲,亦總是隨此烟幕而幻想妄說,遂永不能撥雲霧而洞悟此中真實問題之相矣。學術問題之不明與迷失造成許多無謂之爭論與虛妄不實之譏議,此則為害甚大,不可不予以澈底點破也。以下試就文獻逐步明此中問題之真相。  牟先生首先指出,象山與朱熹見面於象山三十七歲、朱熹四十六歲時,兩人都已有各自確定的端緒與規模,唯系統不同,故不相契,因此彼此的批評只是表面風格的互相詬詆。此處,說彼此是「只落於表面風格上之互相詬詆」,筆者完全同意。可惜,牟先生接下來的說明,卻沒有守住這個基調。對於朱熹對象山的批評,他都說是表面風格的批評,而且就停止於此處不再深入;但是對象山對朱熹的批評,卻只說,這樣的批評,朱熹不能同意,也不能明白,意思就是說,象山批評有理,可是朱熹不能理解,因此需要牟先生出面,將它徹底說清楚。其實,這樣的態度就變成,象山對朱熹的批評用詞還只是表面上的,但牟先生建立理論以說明象山對朱熹的批評的理論意義,就有了深厚的理論支持。因此可以說,象山只在風格表面上批評朱熹的話語,因所說沒有理論支持,故而只是表面衝突,卻是牟先生的哲學詮釋理論建構,才使得象山對朱熹的批評獲得了理論的支持,因而是真有所對立的。  筆者就曾指出,朱陸之爭在朱陸的話語攻防上是一回事,後人對此一攻防建立新的理論以持續辯爭是另一回事,筆者認為,朱陸之爭只是文人之間的意氣之爭,沒有理論的實義,但後人再度建構新的理論體系以說明朱陸的爭辯時,這時就真的變成對立的理論的爭執了。但是,這是後人自己的理論世界內的兩種理論模型的對立爭執,就文本詮釋言,這尚不能等於就是朱陸之間的爭執。也就是說,後人自己是哲學家而創造理論,至於為了文本

文档评论(0)

wuail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