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各论复习.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生物各论复习

古动物 原生动物门----蜓亚目 一 原生动物门 (Protozoa)概述 1、概况 原生动物是最低等的真核单细胞动物,只有一个细胞。但它是具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有机体,具有新陈代谢、感应刺激、运动、繁殖等功能。原生动物没有真正的器官,但细胞分化产生“类器官 ”如鞭毛、纤毛、伪足就是运动类器官。 原生动物个体微小,由细胞质+细胞核组成,一般需用显微镜才能看到,属微化石。有些原生动物具有骨架或坚硬的外壳。 原生动物分布广泛,生活在淡水、海水、潮湿的土壤中,有的营寄生生活。 2、原生动物门分类 根据运动类器官的有无和类型分为4个纲: 鞭毛虫纲—1条或数条鞭毛;无重要化石 纤毛虫纲—体表具许多短纤毛;化石稀少 肉足虫纲—具伪足;化石丰富,比较重要的有放射虫目和有孔虫目 孢子虫纲—无运动类器官,寄生生活,无化石 二、原生动物门-----蜓亚目(Fusulinina) 分类位置:属肉足虫纲(Sarcodina),有孔虫目(Foraminiferida) 地史分布:早石炭世晚期出现;早、中二叠世最繁盛;晚二叠世末灭绝。 地层意义:蜓类演化迅速、地理分布广、数量多、特征清晰,是全球C-P纪重要的标准化石,具有重要的生物地层学意义 三、蜓壳的基本特征 大小:一般4-5mm,小者不到1mm,大者可达3-6cm 形态:纺锤形、椭圆形、圆柱形、球形、透镜形 初房:位于壳的中央,一般呈圆球形,最早形成 的房室 旋壁:虫体分泌的硬体,它围绕一假想轴增长, 同时向旋轴两端伸展,包裹内部的房室 四、蜓类的研究方法 蜓个体小,包旋壳,只有切片才能研究内部构造。 轴切面—通过初房,平行于假想轴(旋轴)的切面; 可见:初房、旋圈、旋脊或拟旋脊、褶皱的隔壁 旋切面—通过初房,垂直旋轴的切面; 可见:初房、隔壁、房室、拟旋脊、旋圈多少 弦切面—不通过初房平行于旋轴的切面; 可见:隔壁褶皱情况、旋脊或拟旋脊 斜切面:与旋轴斜交的切面 五、蜓类的生态及地史分布 生态:蜓类是浅海底栖动物,生活于100m左右热带、亚热带平静浅海中。 地史分布:始现 C12 极盛 P2 衰退 P3 灭绝 P末 腔肠动物门——珊瑚纲——四射珊瑚亚纲(Tetracoralla) 重点一——内部构造 纵列构造:隔壁:珊瑚体内辐射排列的纵向骨板。分为一、二、三…级 横列构造:横板:横越腔肠的板,可完整地跨越体腔,也可以交错、分化 边缘构造:鳞板:位于隔壁之间上拱的小板。泡沫板:切断隔壁的大小不等的板 轴部构造:中轴:一条实心的轴。中柱:一种交织的蛛网状构造 重点二——构造组合类型 据纵列、横列、边缘和轴部构造组合成四种类型: 单带型—隔壁+横板 ?O-P(O,S为主) 双带型—隔壁+横板 +鳞板(泡沫板)或 中轴 S-P(以S,D为主) 三带型—隔壁+横板+鳞板(泡沫板)+中柱(中轴) D3-P(以C,P为主) 泡沫型—泡沫板充满整个珊瑚体 O3-D2(以S,D为主) 重点三——古生态 全部海生,固着底栖,造礁或非造礁型 (非造礁型—小型单体,少数复体,可在各种深度(6000m)和低温(4.5-10℃,最低达-1.1 ℃)下生活,适应性强 (造礁型—均为复体 深度在20m左右最适宜 温度18-30℃,最适宜温度20-25℃ 盐度34-37‰; 水体清澈 现今赤道南北30度范围内(28度更佳)光照强,海水流通,珊瑚礁发育 重点四——四射珊瑚与横板珊瑚的区别 四射珊瑚:有隔壁, 边缘构造,轴部构造和横板构造; 有单体与复体之分 横板珊瑚:仅有横板构造( 隔壁不发育,没有中轴;边缘构造不发育(仅在高级类型中才发育泡沫板)),仅有复体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头足纲 ——双壳纲(Bivalvia) 重点一——壳 形 两瓣壳一般相互对称、大小相等 每瓣壳本身前后一般不对称 固着、躺卧、漂游生活者壳形各异 重点二——外部构造 喙:最早形成的壳尖,多指向前方(p30,正、后) 壳顶:包括喙周围壳体最大弯曲区 后壳顶脊:由喙向后腹方延伸的一条隆脊 后壳面:后壳顶脊与后背缘之间的壳面 铰合线:两壳背缘铰合的边缘线 前耳、后耳:喙前和后方翼状伸出部分 耳凹:耳与壳体之间的槽状凹陷 分为足丝凹口(右壳)和凹缺(左壳)具有分类学意义和时代意义 重点三——壳 饰 同心饰:同心纹、线、脊、同心层(皱) 放射饰:线、脊、褶,(分叉与插入式) 网状饰 剌、瘤、节等 重点四——壳的定向 壳分前、后、背、腹、左、右。 1背腹:两壳铰合的一方称背方,相对壳开闭的一方为腹方 2前后:一般喙指向前方 壳前后不对称者,一般后部较前部长 放射及同心纹饰一般由喙向后扩散 有耳的种类,后耳常大于

文档评论(0)

sh412573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