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讲义版.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肥胖讲义版

肥胖 Obesity 概述 肥胖正在流行:多 肥胖既是独立的疾病,又是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和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 导致疾病负担的十大危险因素之一 防控肥胖刻不容缓 肥胖的定义 肥胖: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的状态,达到危害健康的程度,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肥胖症也是多种疾病(如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缺血性心脏病等)发生的危险因子,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肥胖的分类 按病因 :单纯性/继发性 按脂肪分布 按体态 上半身肥胖,中心型肥胖 下半身肥胖,周围型肥胖 按内脏脂肪的程度 内脏型肥胖 皮下型肥胖 肥胖的判断标准 体重 体质指数 腰围或腰臀比值 皮褶厚度 脂肪含量 肥胖的诊断指标:体重 标准体重 Kg 身高 cm -105 [身高 cm -100]×0.9 男性 ×0.85 女性 肥胖的诊断指标 体重指数 (BMI ) 体重/身高2 Kg/m2 腰围 分类 BMI(kg/m2 ) 伴发相关疾病危险 体重过低 18.5 高 正常范围 18.5~24.9 平均水平 超重 ≥ 25 肥胖前期 25~29.9 增高 Ⅰ度肥胖 30~34.9 中等 Ⅱ度肥胖 35~39.9 严重 Ⅲ度肥胖 ≥ 40 极为严重 肥胖的发生机制 收支失衡 进多出少 两大因素 遗传环境 肥胖本身引起的症状 气喘 疲劳 多汗 睡眠困难 腰痛 髋,膝关节痛 抑郁 消化不良 尿失禁 月经失调 不孕,不育 多毛 对智力的负面影响 肥胖的治疗 一、非药物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 动摇改变错误认知,重塑正确健康认知 转变消极错误态度,找回积极强大内心 改掉不良行为习惯,坚持健康生活方式 克服花花世界诱惑,欢度美丽健康人生 饮食营养治疗 多吃多占的迟早要还的 坚持不懈 结伴而行 脂肪细胞因子 瘦素 leptin 抵抗素 resistin 脂联素 adiponectin 网膜素 omentin 内脏脂肪素 visfatin Chemerin irisin betatrophin 糖尿病 高血压 脂代谢紊乱 动脉粥样硬化 心力衰竭 其他进展 抗性淀粉 胆固醇限制解除 素食减肥 吃肉减肥 肠道菌群与膳食替代 GLP-1类似物 手术治疗 周期性体重反弹 自我测试 自我测试 体重管理 助力降糖 ——超重肥胖T2DM患者即刻启用百泌达 糖胖病的福音:控糖减重 三、手术治疗 仅适合于极度肥胖或有严重肥胖并发症的病人 BMI 40 的极度肥胖病患者,或因肥胖症引起心肺功能不全等而使用 其它减肥治疗方法长期无效者,可考虑以外科手术作为辅助治疗 胃肠道手术:小肠旁路术、胃成形术、胃旁路术、胃内气囊放置术等 并发症——感染、吻合口开裂、吻合口瘘、肠梗阻、血栓形成 各种吸收障碍和代谢紊乱 局部去脂术:脂肪抽吸术/皮下脂肪切除术 缺点——去脂效率低,只能去除皮下脂肪 局部脂肪容易复原 操作不当时可引起脂肪栓塞 代谢健康性肥胖特点 Kramer CK, et al. Ann Intern Med. 2013 Dec 3;159 11 :758-69. Samocha-Bonet D, et al. Obes Rev. 2014 Sep;15 9 :697-708. 体脂过多 内脏和异位脂肪更少,尤其肝脏脂肪变性更少 胰岛素敏感性较高 无高血压 血脂,炎症,激素,肝酶和免疫等显示更有利的特征 肥胖 ? 为认识肥胖和代谢紊乱性疾病及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分子基础开拓了新视角 * * 2型糖尿病和超重及肥胖有着密切的关系。超重/肥胖一直是2型糖尿病的一大困扰。在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58.3%存在超重/肥胖;而超重/肥胖对于糖尿病患者也具有多重危害:新诊断患者中,体重增加患者的心血管死亡风险和全因死亡风险均更高,且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的死亡风险是正常者的近7倍,糖尿病负担44%来自超重和肥胖。 *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有幸跟大家一起讨论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策略。 The ‘healthy obese’ phenotype was described in the 1980s, but major advancements in its characterization were only made in the past five years. The ‘healthy obese’ phenotype was described as a subtype of obesity in 1982 by Sims , after Keyes and Andres in analyses of epidemiological data concluded thatnoverweigh

文档评论(0)

有一二三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