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礼的秩序观之现代价值分析.docVIP

中国传统礼的秩序观之现代价值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礼的秩序观之现代价值分析.doc

中国传统礼的秩序观之现代价值分析   摘 要 贯穿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对于中国传统法律制度及文化的影响可谓积厚流广,但是其内涵却常被现代人错误解读。等级制并非身处统治阶级的特权者对平民的剥削和压榨,它其实是一种对等、双向的行为规范――无论社会身份的君臣、官民,还是家庭身份的夫妇、父子,都应严格遵守那一套由自己身份所决定的行为规范,从而形成国家良好的秩序和风俗。作为后来者,我们不仅不应鲁莽地批判一个在传统社会中达成共识的理念,而且应探求它的合理性、生命力及重塑的可能。   关键词 礼 等级制 秩序价值 责任意识   作者简介:秋子,辽宁大学2013级法律硕士。   中图分类号:D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6-009-02   在一个高举着“自由”、“平等”大旗下的现代法治国家,讨论“等级”观念的可取之处多多少少有些反文明的嫌疑。然而,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我们的祖先却正是靠着这套现在看来“腐朽”、“落后”的等级制度,创造出了堪与古希腊罗马辉煌比肩的礼治文明。一代代帝国王朝,或苛征峻刑、仓皇短命,或威震八方、四面来朝,都仿若一架金字塔型的巨大机器,每个人都作为机器中的一个零件,或螺钉、或链条、或齿轮,在自己的层级内恪守本分,各司其职,维持机器的良好运转。而这套差序有别的等级制度,被称为“礼”。传统中国的法律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从“隆礼至法”到“引礼入律”,从“礼法合流”到“一准乎礼”,始终渗透、体现着这套等级观念。   一、 礼秩序观的渊源及形成   (一)周公制礼   礼,起源于“事神致福”的祭祀。①西周的周公将之系统化、规范化,使其成为一套国家的政治制度和人民的行为规范。周礼,以“亲亲”、“尊尊”为核心,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以“封”、“建”的形式推广至整个天下:子女,就是广大民众;父家长,则是各级君主。②周公的礼,对内序长幼尊卑,对外别上下贵贱。天子、诸侯、大夫、士、平民,每个等级都对应着不同的行为规范,违背了行为规范,就要受到制裁。   (二)儒法学说   春秋末期,周天子衰落,宗法制式微。一时间,诸侯称霸,群雄并起。动荡不安的社会迫使先知先觉者为天下生民寻求一条新的出路。虽然诸子百家对于治世开出的药方各异,互相之间的批判也非常激烈,但是在礼的秩序――等级的问题上,最为对立的儒、法两家却保持了一致。   孔子痛心于天下的礼坏乐崩的局面,诸侯、大夫、家臣僭越各自的本分,为了利益父子反目、兄弟相残,因而主张回到周礼的时代,并且认为礼的适用不应“不下庶人”,只有通过教化使老百姓知礼立命,敦化风俗,才能“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③。按照孔子的观点,治理国家,只要严格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④的等级制度,做到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各司其职,各就其位,各安其分就能秩序井然。   受近代新文化运动和建国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很多人仍认为儒学就是“吃人的礼教”,等级制度就是“愚忠”、“愚孝”,其实并不然。虽然孔子言必称礼,礼的本质也的确是维护长幼尊卑上下贵贱的等级制度,但是儒家的等级观念,是一种对等的、双向的、普遍适用的规范,它是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妻顺、朋友有信,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T。不同身份的人,都对应着不同的义务,上级对下级、尊者对卑者也并非可以为所欲为。当上级僭越自己的本分时,其逾矩的行为就为下级跳出等级框架的限制提供了正当基础。在《论语?颜渊》篇中,宋国大夫桓?s犯上作乱使全家被当权者打击,被迫逃出境,其弟司马牛称自己不再有这个兄长。这种看似有违家庭内部等级规范的行为,却得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支持。《礼记?曲礼下》中也说,为人臣“三谏而不听,则逃之”。可见,孔子所维护的等级制度,并未僵化到“愚忠”、“愚孝”的地步。   建立等级体系的第一步就是“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U也就是说,只有明确了各人的身份,才能在对应的那一档等级的行为规范中确定自己的权利义务。并且“不在其位,不谋其政”?V不是自己份内的事,即便是对的,也不能去做,“君子思不出其位”,甚至想都不必想。在这一点上,法家的观点亦然。虽然法家批判儒家抱守周礼如“守株待兔”,却也认同恪守“名分”的重要性:商鞅有“百人逐兔”的寓言,《韩非子?二柄》中也记载了韩昭侯因典冠加衣而兼罪典衣典冠的故事。这就说明,法家与儒家都认为“正名”是第一要务,明确名位、身份是构建分明、有序的等级制度的前提   二、礼秩序在传统法中的体现   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系统复杂多样,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社会等级:宗法等级、爵秩等级、官僚的秩品阶位等级、户等等级、职业等级、种族等级等等,每个等级内部又可划分出不同的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