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与中国,对话的继续-“第二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主题报告.docVIP

荣格与中国,对话的继续-“第二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主题报告.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荣格与中国,对话的继续-“第二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主题报告

“第二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主题报告 荣格与中国,对话的继续 作者简介: 申荷永,心理学家。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在澳门城市大学、复旦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任教。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心理分析师,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ISST)心理治疗师, IAAP暨ISST中国发展组织负责人,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创办人,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CAAP)主要创办人,国际意象体现学会(ISEI)主要发起人之一,美国社会问题心理学研究会(SPSSI)资深国际会员,“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主要组织者,爱诺思(Eranos)基金会“东西方文化圆桌会议”(1997,2007)主讲人。 这是我们第二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面对如此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我感到十分的荣幸。我为这次大会所准备的,是一个基于个人经历与体验的报告,以“荣格与中国:对话的继续”为题目。 在报告之前,我想借此机会,对默瑞·斯丹(Murray Stein)主席,对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 以及对瑞士苏黎世和美国旧金山荣格研究院,对颜泽贤校长以及华南师范大学;对支持我完成这多年心理分析训练的朋友,对我的妻子高岚,对我的心理分析师亚考毕(Mario Jacoby)、鲁西克(Louis Vuksinick)、伯尼克(Robert Bosnak),我的实习指导哈尔·巴特(Hal Batt)、克瑞思汀·汉吉尼亚(Christine Henjnian)和戴安娜·舍伍德(Dyane Sherwood), 以及我的特殊心理分析老师柯莎丽(Sally Kaufmann),表示衷心地感谢! 1994年夏天,默瑞·斯丹(Murray Stein)主席和夫人简·斯丹(Jan Stein),当时的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主席托马斯·科茨(Thomas Kirsch)博士和其夫人,美国旧金山荣格研究院院长珍·科茨博士等,代表国际分析心理学会来中国访问。在华南师范大学,托马斯·科茨博士做了“荣格与道”的报告,实际上那也是一次“荣格与中国”的对话。正如默瑞·斯丹主席所描述的:“我们以国际分析心理学会正式代表的身份来到中国。我们很想知道,在这个已经向世界开放的辽阔的文明古国,我们将会发现什么?我们意识到,如果这次我们与所要会见的中国学者之间的接触进展顺利的话,那么这将成为荣格心理学与中国学术界进行交往的一个历史事件。” 当时作为“对话”的主题之一,是关于对荣格的“自性”(Self)的理解与翻译。几个星期之后,默瑞·斯丹一行返回美国,但是这“对话”依然通过书信在继续。默瑞·斯丹在其“关于国际分析心理学会访问中国的报告”中,援引了我写给他的信中关于“自性”的内容:“……然而,就我自己的体验而言,我更愿意用‘自性’来翻译荣格的‘Self’。自性在佛学经典中具有‘佛法之心’和‘第一真理’,也即一切事物的根源的含义;同时,就我的心理学理论(psychology of heart)而言,在自性之“性”的汉字中,包含着“心”与“生”的结合,给人以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心理本质的意象。” 默瑞·斯丹还曾这样来描述他们在1994年的那次访问:“和申荷永博士及其同事们进行了三个多小时的研讨之后,华南师范大学在他们校园里为我们举行了招待宴会。这真是一次令人难忘的盛宴,所有的食物皆味道鲜美,我从未在任何其它大学吃过这么好的食物。后来也表明,它确实是我们中国之行中饮食的高峰体验。” 这使我想起老子的章句:圣人之道,“虚其心、实其腹……”(《老子·十三章》)那便是当时对话的一种生动意象。 1996年春天,当我作为福布莱特学者在美国讲授“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时候,默瑞·斯丹邀请我和撰写了《荣格之道》的作者戴维·罗森(David Rosen)一起,到芝加哥荣格心理分析研究院做关于“荣格与中国”的对话研讨会。其间,与会者提出了关于《金花的秘密》一书的翻译与理解的问题,尤其是涉及到克莱瑞(Thomas Cleary)的新译本,以及他对于卫礼贤的翻译和荣格评论的批评。 我本人是更喜欢卫礼贤的翻译。克莱瑞的译本与卫礼贤的译本所根据的中文原版本有不同,所以难免会有翻译的差异。卫礼贤是将道家的内丹典籍:《太乙金华密旨》,和带有佛家修炼色彩的《慧命经》放在了一起,合称为:《金花的秘密:关于生命的中国书》(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 a Chinese Book of Life)。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卫礼贤是侧重于对文字背后的理解和意义的翻译。正如荣格对卫礼贤的评价,“他把东方的精神财富翻译成了西方的意义。” 荣格还说过,“卫礼贤把“道”这一核心概念翻译成意义,把意义翻译成生活,也就是实现道……” 这也正是对经典的真正理解,所有典籍翻译背后的真正意义。 实际

文档评论(0)

mk8086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