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诗词鉴赏复习——怎样读懂诗歌
【怎样才算读懂?】
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1. 明白表层意思
2. 领会深层意思
练习:翻译这首诗的大意
????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大意:傍晚时分,一阵微风吹来,把我从冥坐中惊醒。我走近窗户,思绪飘渺起来。
(风)吹开门,又吹动竹子。(我听到动静)以为是故人来(看望我)。
(风)吹落竹枝上的露珠,露珠滴在石阶下的青苔上。
(这风)应该掀开门帘进屋来,为我拂去绿琴上的尘埃。
深层意需领会以下要点:
1、这是一首怀远思人之作;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这两句诗渲染了清冷幽静的氛围。3、本诗通过微风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了思念故人的感情。
我们该怎么办?
1、关注题目
2、关注作者
3、关注正文
4、关注意象
5、关注文题间的注释
6、关注题干提供的信息
7、关注典故
题目常常是读诗的切入点,它往往能提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题材)、人物、事件、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和主旨等。要善于从题目中去捕捉到更多的有效信息。
储光羲《咏山泉》
——交代了写作对象(山泉);点明了诗的类别(咏物诗);暗示了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柳中庸《征人怨》
——交代了写作对象(征人);揭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怨);暗示了诗的类别(边塞诗)
征人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关注题目(品读标题)
back
怨
(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
(怨时刻练兵备战)
(怨气候酷寒)
(怨景色单调)
这首诗意在写征夫长期守边,东西辗转不能还乡的怨情。诗的首句写守边时间延续,地点转换;二句写天天战争不息,生活单调凄苦;三句写边塞气候恶劣,暗隐生还无望(归青冢);四句写边塞形胜,点明生涯之不定。以怨为题,却无一“怨” 字,用叠字和名词,浑成对偶反复,回肠荡气,虽无“怨”字,怨情自生。
读题目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题目是“登科后”,结合内容,理解此诗作者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表达了作者在考中科举进士后的兴奋和得意。
成语?
春风得意 走马看花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结合题目,谈谈这一项为什么不恰当。
“幽居”是僻静的居处。“少邻并”是指“很少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读题目
读题目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诗人被贬永州之时。西园在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带着标题去读诗:此标题交代了时间(半夜)、地点(西园)、事件(中夜起来后望着西园的月亮,所见所闻所感)。
带着这些信息去猜想:作者为什么半夜的时候站在自己的房间里望着西园呢?他是不是听到了什么?或想到了什么?结合诗句一二三联就可知。作者“望”时是怎样的心情呢?于是尾联点明“寂寞”二字。那么作者为何寂寞呢?再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晓了。带着对标题的疑问,我们读懂了该诗。
时间
地点
事件
2、关注作者(知人论世)
back
Go 15
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