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学五人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帖学五人谈

帖学五人谈 张荣庆 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博士生导师 徐本一 中国书法家协会创作评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陈振濂孙晓云 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京书画院副院长胡传海 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书法》杂志执行主编 怎样看待帖学在书法史上的意义 张荣庆:我以为,自东晋以降及于今日,以“二王”为代表的帖系书法,是中国书法艺术赖以发展延续的一条主脉。帖系书法是一个大系统,有清晰的脉络可寻。帖系大家们走过的路子以及他们传世的丰厚、高雅、经典性的作品,给无数学书者以无限启示,成为人们取法精进的渊薮。尤其“二王”书风,乃是学书者须要反复琢磨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宝藏。 徐本一:在书法最高层面,无所谓帖学、碑学,论书法创作的历史现象才有了帖学、碑学的分野。碑学,构建阳刚之美的一极;帖学,构建阴柔之美的一极;两极作为相互的参照,相摩相荡,“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这是就大趋势言之。碑学的阳刚之中有阴柔,帖学阴柔之中也有阳刚;碑学与帖学正如乾、坤两道的运动变化推动书法的发展。帖学的精义是中国文人审美的日常化,审美作为生存方式的重要方面凸显出文人精神的关注点与超越性。由此,书法渗透生命时空的细节中,随境适情,记录和表现出人在生活场景中的感受,成为须臾不离的良朋。 陈振濂:3年前开始,我对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曾连续写过“新帖学论纲”系列文章3篇约5万言。记得当时有一个观点,即认为今天的帖学从宋初以来已有千年,但却是通过刻帖形成的。而在近百年大批新出土的墨迹面世,以及开始有一流的彩色仿真印刷品之后,我们忽然发现,所谓的千年以来的帖学,其实在理解原有的“二王”笔法方面,几乎就是一种“误读”,因为它是把后世刻帖所有的平铺平动的笔法误以为是魏晋时期的“二王”所代表的裹束、扭、绞转的上古用笔特征。因此,提倡新帖学的目的,正是应该从寻找、还原上古到中古时代用笔基本形态与特征出发。 孙晓云:阮元在《北碑南帖论》说:“晋室南渡,以《宣示表》诸迹为江东书法之祖,然衣带所携者,帖也。帖者,始于卷帛之署书,后世凡一缣半纸珍藏墨迹,皆归之帖。”宋代淳化三年,太宗拿出宫内所藏的历代法书墨迹,命编次、摹勒、上石、墨拓,分赐大臣,是为《淳化阁帖》,为历代法帖之祖。以后相继翻刻的《戏鱼堂帖》《二王府法帖》《大观帖》《绛帖》等,生成了以“帖”为“学”的广袤土壤。由于后代不断翻刻《阁帖》,各种拓本鱼龙混杂、真伪难辨,给后人临摹法书造成了不小的误区。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说:“故今日所传诸帖,无论何家,无论何帖,大抵宋、明人重钩屡翻之本。名虽羲、献,面目全非,精神尤不待论。”明、清“馆阁体”的出现,使得“帖学”丧失生机,笔法尽失。 胡传海:在写字人脑子里不是写帖的就是写碑的,就像不是男的就是女的道理是一样的,碑帖合一就是不男不女有点中性的味道?那么在中国为什么带有女性意味的帖学的地位比较高,因为主导中国艺术的是老子的思想:柔弱胜刚强,飘逸、洒脱、流便、自然都是符合这种要求的。就像大多数人喜欢白面书生而不太喜欢怒目金刚的“杀胚”(孔武有力的人)。我们都会说写帖的笔下比较弱,但很少有人会说王羲之笔弱,因为王羲之是完美的,各种因素正好到位。历史上只有个别人说王羲之不好,这样说的话等于说自己是白痴。 “二王”书风的魅力在哪里 张荣庆:一句话,是因为它太好了。《书谱》谓:“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二王”,当然主要是“大王”,可以说是“入古出新”的最高典范,如前人所评,乃是率意和精能、秀润和雄强、阴柔和阳刚的高度结合,可以说达到了艺术境界的极致,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最为推崇注重的中和大美之所在。 徐本一:“二王”的魅力,就是历史的魅力。具体到王羲之传世的作品,确实有使人倾倒叹服之妙。细细品味他的书札,精微的变化生动自然,而又常生常新,没有重复,没有刻板,这种原创如此丰赡,一个人成就了一个体系。作为帖学原典的“二王”并非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历史表明其有将人引向开放与生长的无限可能性。“二王”具有亲和力,仅就形质而言,它能融合到其他风格中,如盐入水,不露痕迹。而其笔法不仅有高度的技巧性,也有普适性,“写”的意趣被更突出地确立了起来。 陈振濂:仅仅把“二王”书风看作是一种书体、一类书风或一种技巧的艺术魅力,与篆隶楷和狂草并列,是远远不够的。二王书法的魅力,更在于它的文化性——它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文化互为表里,从而形成以汉字书写进而展现中国传统艺术与人文的精神形态,从而构成一种典型的文人艺术历史形态。这是一种“技进乎道”的极佳范例。 孙晓云:王羲之及“二王”书风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书法作为“法”的全面成熟,标志着“隶化”与“美化”、笔法与视觉完美的统一,标志着书法史上一个无与伦比的高峰。是那个时代孕育了无数的契机,造就了英雄,造就了天才

文档评论(0)

ah822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