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學生用餐態度與從眾因素關聯性探討
數位整合傳播研究
二、文獻探討:
(一)態度改變與不變因素
自從1950 年代Hovland 等學者以學習理論取向的觀點,進行一系列有關說服的研究以來,態度的改變就一直是許多社會心理學家致力研究的主題。例如Festinger(1957)提出認知失調論(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解釋由行為改變態度的機制,而後續許多的學者也紛紛提出不同的態度改變理論。從80 年代以來,二元處理模式(dual-process model)的觀點是最常被學者所提到的,例如 Petty 與 Cacioppo(1986)所提出的思考可能性模式(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ELM)指出,個人有動機與有能力的狀況下會採用中央路徑(central route),針對說服訊息本身的內容進行處理,而當個人在沒有動機或沒有能力的狀況下會採用邊緣路徑(peripheral route)處理說服訊息,此時說服訊息本身以外的線索(例如說服者是專家與否)成為態度改變的影響因素。許多實徵研究的結果也都支持這樣的說法(Petty & Cacioppo,1986)。總體來說,態度與說服的研究著重在如何改變個體的態度,其成果大量應用於健康心理學、傳播學、廣告學等領域。
在探討態度可變與否的問題上,就態度本身的屬性而言,態度強度是調節(moderate)態度是否容易改變的重要因素(Petty & Krosnick, 1995)。Petty 與 Krosnick (1995)認為態度強度是一種潛在的心理建構,由不同的態度屬性呈現於記憶。以強弱態度的四個後果差異,態度持續性、抗拒說服、影響訊息處理與判斷、以及引導行為作為強度的特徵。強的態度具有抗拒說服訊息,不易改變,穩定持續及能預測行為等特性;而弱的態度,則不易抗拒說服訊息、不穩定維持短暫及較不能預測行為。
目前對態度的看法大多支持態度的訊息基礎為三類的看法。Zanna 與Rempel(1988)將態度視為:態度就是對於態度對象物在評價向度上的歸類。而此一態度評價是基於三類訊息,情感訊息、認知訊息以及有關過去行為或行為意圖的訊息。其中,情感訊息包含對特定態度對象物的情緒(emotion)與感覺(feeling)。認知訊息包含對態度對象物的知識(knowledge)、信念(belief)、和事實(fact)。行為訊息則是個體對態度對象物的行為反應或行為傾向。Breckler(1984)的研究支持三個訊息基礎之間具有關係,並且檢驗情感、認知與行為基礎間的關係為中度相關(.38 < r< .71)。
綜合Zanna 與 Rempel(1988)及Zajonc(1980)對態度的看法,態度不是單一訊息基礎所組成,包含情感、認知與行為三類訊息,並且三者之間的關係不一定成正相關,甚至有可能為負相關。因此在探討態度的改變與不變的問題上除了考慮評價向度(正向\負向)的改變外,也必須考慮形成態度的訊息基礎(情感\認知\行為)才能完整描述態度的改變與不變的特性。
(二) 從眾行為的定義
個人在群體中與他人互動,也免不了受群體的影響,而在行為上或思想上有所改變。一般所謂之從眾可分為二個層次:順從輿論(public compliance)和私下接納(private acceptance)。「順從輿論」是指,個人雖然採取了符合群體期望的行為,但內在的信念並沒有改變;而「私下接納」則是,個人的信念與行為都受到了群體的影響,因而改變與群體相一致(Mowen&Minor, 1998)。
最早研究從眾行為的是社會心理學家。Asch 從1951 年起設計了一連串的實驗,觀察個人在群體中,面臨意見與其他成員相左的狀況時的反應與行為。在其中一個實驗,他發現約有三分之一的實驗參與者,最後會順從群體的意見,即使群體的意見明顯是錯誤的。
而當Asch 的文章發表後,經過許多社會心理學者更深入探討從眾的現象,並研究從眾行為發生的原因,很快的引發其他領域的學者對從眾行為的興趣,包括社會學、行銷學的專家,從各自的領域觀察並應用從眾行為。雖然各個領域對於從眾行為所持的概念相似,但著重點略有不同,社會心理學家與社會學家在探討從眾行為時,較強調個人在面臨群體壓力時,會產生思想或行為上的改變而與群體趨向於一致(Kiesler and Kiesler, 1969),也就是說,個人原有的思想或行為與群體是相衝突的。因此,在社會心理學領域,對從眾的定義為:「從眾為社會的影響的表現,其影響來源為個人受到團體中其他成員的影響。」(Allen, 1965)。
而在行銷領域,對從眾的定義為:「消費者為了取得群體的認同、符合群體的期望,因此會採取與群體其他成員相似的思想或行為」(Wilkie,1994;Macinnis, 199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四年级语文下册《铁杵成针》导学案教案教学设计集体备课.doc VIP
- 幼儿通识性知识大赛考试总题库-上(单选题部分).docx VIP
- 3 桂花雨 教案 2025-2026学年五年级语文上册 统编版.docx VIP
- 梅毒血清学检测的操作规范课件.ppt VIP
- 《无损检测》射线检测课件.pptx VIP
- 4 珍珠鸟 教案 2025-2026学年五年级语文上册 统编版.docx VIP
- 《桂枝香·金陵怀古》ppt课件(21页).ppt VIP
- 2025至2030中国衣架行业市场深度研究与战略咨询分析报告.docx
- 2025年重庆一中中考数学三模试卷(含答案).pdf VIP
- 2021年重庆一中中考数学诊断试卷.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