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纳米科学

2009年 纳米发电机的产能机理是压电效应——某些材料,例如氧化锌纳米线,能够在屈伸变化间产生电流的一种现象。这些纳米丝直径在100至800纳米之间,长度在100至500纳米之间。 王中林团队将单根氧化锌纳米丝装入一个可弯曲聚合物基板,金属丝的两端各与一个电器插头相连,并有一端连一肖特基二极管以控制电流。然后将其中一个单线发电机贴到食指的关节区,或是将四个单线发电机相组合安装到一件穿在仓鼠身上的黄夹克里。仓鼠的跑动或抓挠,食指的拍敲叩动,都能使装有纳米金属丝的基板弯曲,从而产生微量交流电。 碳纳米管仿生壁虎脚打造蜘蛛人 壁虎飞檐走壁、倒挂金钟的能力让人类叹为观止。 2008年10月美国戴顿大学教授戴黎明和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王中林、曲良体博士等合作,用纳米材料研制出一种仿生壁虎脚,它们既能在垂直的表面上轻松吸附重物,也能从不同角度轻松取下。这一最新成果发表《科学》杂志上。 王中林指出,“这一新研究开启了纳米仿生领域的新篇章。” (a)壁虎脚的电子显微镜放大照片; (b)碳纳米管阵列的电子显微镜放大照片;(c)一个(4×4)平方毫米的碳纳米管阵列自吸附在垂直玻璃的表面上悬挂一瓶约650克的瓶装可乐饮料;(d)一个(4×4)平方毫米的碳纳米管阵列自吸附在垂直的砂纸表面上悬挂一个金属钢圈。 壁虎是一种攀爬型动物,能攀爬极平滑与垂直的表面,比如越过光滑的天花板。最近的研究揭示,壁虎的脚趾上附有数百万直立的微绒毛,每个微绒毛末梢都有纳米分支。 当数百万这样的微绒毛与物体表面接触时,它们之间会产生强大的相互作用力,即范德华力,这种力的大小远远超过了壁虎自身的重量, 因此,壁虎能够轻松自如地倒悬挂于天花板或墙壁表面。然而,壁虎不仅可以任意吸附在这些表面上,而且还能随意离开物体表面。 但是,为什么如此强的吸附力不会阻碍壁虎自如行走,科学家们目前还不清楚其中的原理。 近年来,科学家们试图用纳米材料模拟壁虎的脚,但都局限于光滑物体的表面,且无法有效地控制强吸附和弱脱离的过程。 ??? 戴黎明和王中林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在他们的指导下,曲良体创新地应用结构可控的直立型碳纳米管阵列,成功研制出具有强吸附和易脱离性能的碳纳米管仿生壁虎脚,使得仿生壁虎脚向实际应用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利用低压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将碳纳米管有机组成高密度、垂直取向的阵列膜,同时在其表面分布有任意取向的碳纳米管。 每平方厘米的阵列面积可包含100亿个以上的直立碳纳米管,这种密度远远高于壁虎脚绒毛末梢的纳米分枝密度。 更重要的是,这些在水平方向上任意取向的碳纳米管可通过与物体表面的相互作用而取向。 因此,一方面,当与物体表面接触时,在平行于表面的方向有更多接近线状接触的作用“面”,从而在沿接触表面的方向上产生更强的相互作用力,单位面积的吸附力几乎是壁虎脚所能产生力的10倍; 另一方面,在垂直于物体表面的方向上,与表面接触的碳纳米管在外力的作用下可逐点脱离表面,吸附力因此大大减少,从而实现轻松脱吸附。 “更有趣的是,这些碳纳米管阵列仿生壁虎脚对接触物表面没有什么特殊要求,不仅能在玻璃等光滑的物体表面产生强吸附力,而且在其他粗糙或疏水物体的表面也一样适用。” 王中林说,“如果目前的碳纳米管阵列尺寸可以扩大,那么手掌大(10厘米×10厘米)的一块仿生纳米脚就可以在屋顶上悬挂一位100公斤重的人。” Younan Xia 2002shaped controlled synthesis of gold and siliver nanoparticles 硝酸银在乙二醇中进行还原反应,PVP结构指导剂 In a typical synthesis of silver nanocubes, 5 ml of anhydrous ethylene glycol was heated at 160°C for 1 hour. 3 ml of ethylene glycol solution of AgNO3 and 3 ml of ethylene glycol solution of PVP were simultaneously added to the ethylene glycol. The reaction mixture was then continued with heating at 160°C for another 45 min. The product was dominated by cubic nanoparticles, with a small amount (5%) of silver nanowires. These nanowires could easily be separated from nanocubes through

文档评论(0)

abf467532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