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四节(第四章)章学诚及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
                    第四节  章学诚和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文史通义》  一、章学诚生平和著述(1738年——1801年)    其一生特点:     1、天资很低,背书不过二三百字,作文虚字用得不得当。     2、他一生没有做官,“自以迂疏,不敢入仕”。以教书(在河北、河南、安徽的书院中作主讲)、编方志,帮助别人编书维生。     3、不搞考证,生在考证正盛行的乾嘉时代,却不搞考证,所以他在当时没有什么名气。    其著作主要是《文史通义》、《校雠通义》,还帮毕沅编过《史籍考》,还编过《湖北通志》、《和州志》、《毫州志》、《天川县志》、《永清县志》。民国时有人搜集其所有著作辑成《章氏遗书》。    《文史通义》有二种版本     一种单行本,其子华绂(fú)于道光十二年在河南开封刻印,附有《校雠通义》。     另一种是遗书本,即收在《章氏遗书》中。 二、章学诚的史学批评思想    1、论治学。     (1)“札记之功,必不可少”。 “则无数妙绪,皆如雨珠落入大海也”。     (2)“为学之要,先戒名心”。“好名之甚,必坏心术”。“不羡轻隽(jùn、juàn)之浮名,不揣世俗之毁誉,循循勉勉数十年,中人以下所不屑为者而为之,乃有一旦庶几之日”。 (3)“善取不如善弃”。“天地之大,人之所知所能,必不如其所不知不能,故有志于不朽之业,宜度己所长而用之。” “不切已者虽泰山不顾,切已者虽锱铢不遗”。  (4)“著前人之说,示不相袭”。“鄙著《通义》,凡意见与古人不约而同者,必著前人之说,示不相袭”。     2、论“六经皆史”。     “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     在《报孙渊如书》曰:“愚之所见,以为盈天地间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学,六经特圣人取此六种之史以垂训者耳。子集诸家,其源皆出于史。”    3、论纂辑、考证与著作。     “征实太多,发挥太少”,“但知聚铜,不知铸斧”。      “所以通古今之变而成一家之言者,必有详人之所略,异人之所同,重人之所轻,而忽人之所谨。绳墨之所不可得而拘,类例之所不可得而沉,而后微茫渺忽之际,有以独断于一心”。      :“高明者多独断之学,沉潜者尚考索之功”        4、论“记注”和“撰述”。     “《易》曰:‘蓍(shī)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智’。间尝窃取其义,以概古今之载籍,撰述欲其圆而神,记注欲其方以智也。夫智以藏往,神以知来,记注欲往事之不忘,撰述欲来者之兴起,故记注藏往似智,而撰述知来拟神也。藏往欲其赅备无遗,故体有一定,而其德为方;知来欲其抉择去取,故例不拘常,而其德为圆”。               刘知幾: “夫为史之道,其流有二。何者?书事记言,出自当时之简;勒成删定,归于后来之笔。然则当时草创者,资乎博闻实录,若董狐、南史是也。后来经始者,贵乎俊识通才,若班固、陈寿是也”      章学诚却不仅以记注(资料汇编)和撰述(独见之著)来概括古今史籍,而且以“方智 ”、“圆神”来说明两类史籍的性质和基本要求,揭示出“记注”的特点在于保存资料,故其贵博取广搜,赅备无遗;“撰述”的特点在于史义,即史学理论和史学思想,故贵抉择去取。             “古人一事必具数家之学,著述(撰述)与比类(记注)两家,其大要也。……两家本自相因而不相妨害”,      “神以知来,学者之才识是也;知以藏往,学者之记诵也。才识类火日之外景,记诵类金水之内景也;故才识可以资益于人,而记诵能受于人,不能授之于人也。然记诵可以生才识,而才识不能生记诵”,      “著述譬之韩信用兵,而比类譬之萧何转饷,二者固缺一不可。”     “三代以上,记注有成法,而撰述无定名;三代以下,撰述有定名,而记注无成法。夫记注无成法,则取材也难;撰述有定名,则成书也易”        5、论“史法”与“史意”。      “作史贵知其意” 、“吾于史学,盖有天授,自信发凡起例,多为后世开山,而人乃拟吾于刘知几。不知刘言史法,吾言史意,刘议馆局纂修,吾议一家著述,截然两途,不相入也”。“郑樵有史识而无识学,曾巩有史学而无史法,刘知几得史法而不得史意,《文史通义》所以作也。”     “史学所以经世,非空言著述”。     不可“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得一言而致用,愈于通万言而无用。”    6、论“史德”与“文德”。     ”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 “尽其天而不益以人”。 “虽未能至,苟允知之,亦足以称著述者之心术矣”。      “素行为人所羞,文辞何足取重”(《史德》)。     “凡为古文辞者,必敬以恕”,“知临文之不可无敬恕,则知文德矣”,要求“能为古人设身而处地也”,认为“不知古之世,不可妄论古人文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论其文也”,是对
                 原创力文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