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的三点尝试.doc

解题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的三点尝试.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解题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的三点尝试

百度文库专用 解题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的三点尝试 上海市久隆模范中学 刘华为 所谓学法指导,指的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获得在具体的学习环境中选择和运用恰当学习方法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那么如何在习题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呢?笔者作了如下三种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提倡解题反思 笔者以为,习题教学应分三个层次:怎样做(解题过程)?为什么这样做(怎么想到的)?同一类型怎么做(类化或引伸)?而学生最缺乏也是最关心的就是“为什么这样做”!因此,我在教学中大力提倡解题三思. 例1 如图1,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中,面对角线AB1,BC1上的两点E,F,且AE=BF.求证:EF∥平面ABCD. 一思怎样做? (方法一)如图1,连B1F并延长与BC交于点G,再连AG,利用平面几何中比例与平行间的转化得证. (方法二)如图2,过E作EE1⊥AB于E1,过F作FF1⊥AB于F1,连E1F1,证明EFF1 E1是平行四边形即可. (方法三)如图3,在BB1上取点G,使,先证平面EFG∥平面ABC,从而推出EF∥平面ABCD. 二思为什么这样做?即怎么想到这样作辅助线? 根据线面平行的判定方法可知,证明EF∥平面ABCD有两种思路:一是在平面ABCD内找一条与直线EF平行的直线,利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证明.那么如何在面内找平行直线呢?方法一是过直线EF和其外一点B1作平面B1EF,找出交线AG;方法二是利用平行线EE1和FF1作平面EFF1 E1,找出交线E1F1.二是作平面ABCD平行的平面,利用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证明(如方法三). 三思同一类型怎样做? 由此可见,证明线面平行的关键就是过直线作与平面相交或平行的平面,再利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或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证明,而作平面的依据就是公理3及其3 个推论.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不但按照以上三步处理例题,给学生做好示范,而且要求学生也按照该三步整理笔记.因此,我教过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类“数学精华本”,即把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好题(特别是自己不会做的题),按照解题三思方式整理在笔记本里,并不断地充实、分类完善,形成一笔宝贵的财富. 2.加强自我设问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我要求同学们在平时解题时做个有心人,注重自我提问意识的渗透,加强自我提问能力的培养,即在解决一个问题后,不妨再提出一个相关问题加以研究. 那么如何提问呢? 2.1逆向设问 就是在证明一个命题后,再针对其逆命题提出一个问题并加以探究. 例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L与抛物线相交于A、B两点.求证:“如果直线过点T(3,0),那么”是真命题. 本题证明并不难,但在证明之后,我引导学生反问自己:它的逆命题“设直线L交抛物线于A、B两点,如果,那么直线过点T 3,0 . ”是真命题吗?意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 2.2 迁移设问 一般地,迁移设问是指同一问题在不同知识体系间的类比迁移.如等差数列向等比数列迁移、平面几何向立体几何迁移、椭圆向双曲线迁移等. 例3:若椭圆的两个焦点是,P是椭圆上不重合于长轴两个端点的任意一点,从一个焦点向的顶点P的外角平分线作垂线,垂足为Q,求动点Q的轨迹. 本题解完后,我提醒学生:如果解题仅仅满足于会做实在可惜.相反若能大胆设问:双曲线有类似的问题吗?则既可充分挖掘本题的潜在功能,又能培养思维的创新性,可谓一箭双雕.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经过一番激烈讨论后,得到: 若双曲线的两个焦点是,P是双曲线上不重合于实轴端点的任意一点,从一个焦点向的顶点P的内角平分线作垂线,垂足为Q,求证:动点Q的轨迹是圆. 当然自我设问的方式还有“把问题的结论或条件开放”、“对结论进行拓展与推广”等,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赘述. 3.强化创造性解题 所谓创造性解题就是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入反思和自主探究后,从新的角度对原题加以改编、推广、拓展、提出新问题、获得新结论的解题方式.如何引导学生创造性解题呢? 3.1类比原题创新题 例4 已知A = 1,2,3 、B 1,2 ,定义集合A、B之间的运算“*”:A*B x| .则集合A*B中的最大元素是 ;集合A*B的所有子集的个数为 . 本题是一道考查新概念的阅读理解题,难度适中,通过计算易知答案为5和16.为进一步开发本题的潜在功能,我引导学生类比“定义新运算与最值”结合函数的性质,对原题进行重新包装,得: 改编题1:一般地,对于集合A = 、B ,定义AB 为集合A、B的数量积.若M= 、N ,试问是否存在实数t,使函数的最大值为1,为什么? 若用实际问题再包装,则又可得 改编题2:设某超市的商品甲、商品乙的单价分别为元,那么集合叫做这两种商品的价格集

文档评论(0)

liuda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