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读准字音 郢人 垩 斫 寡人 整体感知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顾: 垩: 慢: 斫: 听: 译文 庄子在送葬的路上,经过惠子的墓地, 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楚国有个人把像苍蝇翅膀大小的白土涂抹在他的鼻尖上,让石匠人用斧子砍削它。石匠人挥动锛子如疾风一般掠过,(楚国人) 听任他砍削白点,砍尽白色的土而鼻子却没有受伤。楚国人站在那里面不改色。 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尝试: 寡人: 尝: 质: 无以: 宋元君听说了这件事,把石匠人叫来说:‘试着为我砍一次’石匠人说:“我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白土。即便如此,我的搭档却死了很长时间了。”自从惠施先生死后,没有人给我当搭档了,我无法与人论辩。” 讨论分析 1. 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匠石和郢人非常的默契和互相信任?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2.为什么匠石和郢人能这样的默契和互相信任? 相互了解对方与信任对方,是一对知音 3.匠石为什么不愿为宋元君尝试? 匠石并不了解与信任宋元君,(即使宋元君相信匠石的技术,匠石也不能确信宋元君在大斧砍到时会不会惊慌)他们并不是一对知音。 小结 从庄子讲的这个故事中看到了庄子对亡友惠子怀着怎样一份特殊感情?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庄子和惠子相知甚深,配合默契,彼此信赖。惠子去世,庄子也就失去了一个可以跟自己在知识、学问和智慧问题上进行高水平辩论的挚友,心中能不感概万千吗? 检测字音 峨峨 卒 援琴 辄 复述故事情节 整体感知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志: 峨峨: 洋洋: 所念: 译文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聆听。伯牙弹琴,意念出现攀登高山的情景,钟子期说:“好啊,山高呀像泰山。”意念(出现)流动的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盛大呀像江河。”伯牙心里想到的,钟子期一定能领会。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阴: 卒: 援: 霖雨: 操: 译文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历,突然遇上大雨,停留在岩石下面,心里悲伤,就拿过琴弹奏。开始弹奏大雨琴曲,又创作了山崩的音乐。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辄: 穷: 趣: 逃声: 译文 曲子每次弹奏,钟子期就点明他的情趣。伯牙停止弹琴叹息说:“好啊,好啊,您所听到的那(曲子里的)心意,想象到的就如同我心里所想象到的一样。我到哪里隐藏自己的声音呢?” 分析探讨 1.文中怎么叙述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的? 2.这篇古文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3.“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1.文中怎么叙述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的? 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 2.这篇古文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2)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拓展延伸 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 28.古文二则 郢人 《庄子》 庄子(前369-前286),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的代表人物。姓庄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