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政治文明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一、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主线:夏、商、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
(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
1、夏朝政治制度
(1)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2)地位:古代中国出现的第一个国家政权
(3)制度: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2、商朝政治制度
(1)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成汤灭夏,建立商王朝
(2)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商王控制支配着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
①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②外服,方国管辖的地区
(3)特点:(1)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2)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神权: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二)西周政治制度
1、时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国,史称西周
2、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
(2)目的:周王朝想通过建立子国的方式来扩大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影响了政治经济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经济根源:封建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内朝):成为朝廷的决策机构;位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包括诸侯和地方高官)。加强中央集权
(其中“酎金夺爵”的实质就是寻找借口大量削夺诸侯和列侯的爵位)
(3)影响:①积极影响——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②消极影响——权力的过于集中导致外戚、宦官专权,政局动荡。
(二)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形成:唐“安史之乱”平息后,唐代宗封安史降将和带兵平叛的刺史为节度使,节度使权力不断膨胀,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割据一方,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使唐后期政局动荡不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2、延续:①表现——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②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三)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1、背景:(1)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2)革除藩镇割据的弊端,防止“陈桥兵变”再次上演。
2、措施:(1)收精兵:原则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2)削实权:削弱或剥夺宰相、节度使等的权力;(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宰相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制钱谷: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目的: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
(1)机构:①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管理机关;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②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
(2)评价:为我国以后的行政划分(省制)奠定了初步基础;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民族融合,加强了中央集权。
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
(1)以皇权至高无上的核心;历朝历代积极调整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总的来说: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地方权力不断消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同时,为了强化专制统治,历代不断调整变革监察体制,选官制度。
(2)自始至终:充斥着皇帝与丞相,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3)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要注意与前面的秦时中央集权的影响结合起来。)
3、秦至清的中央与地方机构
朝代 中央机构特点 中央机构 地方机构 秦 传承开创 三公九卿 郡县制 汉 汉承秦制 中朝、外朝(三公九卿) 郡、国并行 隋唐 承前启后,有所创新 三省六部 道州县三级 宋 进一步加强 二府三司 路州县三级 元 有新发展 一省二院 行省制 明 空前加强 废丞相、设内阁 省府县 清 达到顶峰 设军机处 省府县 4、从汉到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政治制度 地方政治制度 汉 汉承秦制;“中朝”(决策机构)和“外朝”(执行机构)
东汉:汉光帝时,扩大尚书台权力 (中枢机构) 汉初:郡国 二级制
东汉:州郡县三级制 隋 三省六部制(发展) 州县二级制 唐 三省六部制(完善):尚书省(执行)中书省(决策)
门下省(审议),相权 一分为三 ,保证君权的独尊 道(监察区)、州县三级制;藩镇割据 宋:二府三司 二府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 (军政);参知政事(行政);三司(财政) 路(监察区)、州县三级制 元:一省二院 中书省(行政)枢密院(军事)宣政院(西藏地区和宗教事务 ) 省、路府州县五级制
边远地区:宣慰司 5、中央集权制度
(1)原因(见前面)
(2)发展历程:①战国:萌芽(前475年—前2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