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温统一”与传染病诊治程序.ppt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寒温统一”与传染病诊治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寒温统一论”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人所共知在抗击SARS的战斗中,中医药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理论上应当如何阐述中医治疗的指导思想、如何让西医看得明白、如何被世界承认,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首先是因为中医内部在看法上的不统一所造成的:有的说SARS是伏暑,有的说是冬瘟,有的说是湿温,有的说是春温、风温,有的说是温病,有的说是瘟疫,有的说是肺毒疫、肺痹疫、肺湿疫。虽然是同一种SARS,由于发病季节的不同,可以形成几个中医病名,让人莫衷一是;而不同的病名对应着不同的辨证体系,所以有的主张按邪伏膜原论治,有的主张按卫气营血辨证,有的主张按三焦辨证,有的主张按六经辨证,临床实际应用颇难选择。 所有这些旧的、新的理论问题的缺憾,都必须给予时代的新解释,得出我们的新答案,推动学术进步。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十分悠久的,在中华文明进程的历史之中,必然伴随着瘟疫病魔的侵扰,而人们对于瘟疫斗争的历史,也必然十分悠久。 中医伴随传染病诊治而发展 甲骨文之中记载了传染病的病名,并推测了可能的病因: 甲骨文对于传染病的记载多写作“役”,或者叫做“疾役”,已经发现的就有十几处以上。而且有“御疫”的记载,用祭祀的方法消灾除疫是一项重要的活动。 《说文解字》云:“疫,民皆疾也”。 罗振玉《殷墟书契后编》下册,第三十七片之五还有这样的卜辞:“杞侯热,弗其祸凡(风)有疾?” 中医伴随传染病诊治而发展 《尚书》有“遘厉,疟疾”的记载,《山海经》有“食之无疠”的经验记录。 《诗经》《周易》都有洗浴和讲究饮水卫生的记载,《周礼》记载的更为详细。 《周礼·天官》不仅对于周王的饮食卫生有细致要求,而且天官知道“四时皆有疠疾”;春官要“春招弭,以除疾病”;夏官要“索室驱疫”,“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秋官要“除毒蛊”。他们所采用的措施,也是颇为多彩的,要以嘉草攻之,以莽草熏之,以蜃炭攻之,以灰洒毒之,以其烟被之,以炮土鼓驱之,以焚石投之。当然,这许多措施里,有的合理,有的则煞有介事,有的只是一种宗教活动,但是,这丰富的防疫活动是积极预防的前奏曲,它们逐渐走向了科学,走向了医学探索的正路。 《内经》把传染病称为热病 《素问》有热论、评热论、刺热论;《灵枢》有热病篇。 《素问·刺法论》云:“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梁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气可干,避其毒气----然后可入于疫室。” 《素问·热论》首先提出六经辨热病,并且提出“三日之前可汗”与“三日之后可泄”的两法治疗 的原则。 伤寒学派的崛起与繁荣 《难经·四十九难》云:“何以知伤寒得之?然:当谵言妄语也。经言‘肺主声,入肝为呼,入脾为歌,入心为言,入肾为呻,入肺为哭。’故知肺邪入心为谵言妄语也。其病身热,洒洒恶寒,甚则喘咳,其脉浮大而涩。”根据《难经》的这段论述,可以看出其中在伤寒病的标准里,把“当谵言妄语”作为常见证候,可知其决非“感冒”之类的轻浅之证,而是热势很高的传染病。 《难经》五十八难:难曰: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涩;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拘何经之动,各随其经之所在而取之。 伤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之则死,下之即愈者,何也?然: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即愈。 张仲景在《伤寒例》里,开篇就说“《阴阳大论》云”,把《阴阳大论》的有关文字,作为了他自己对于伤寒学说的总论。 《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 《伤寒论》的突出贡献 (一)重视外邪致病因素的作用,确立伤寒病名; (二)努力探索外感热病的多样性,提出四时伤寒、温病、温毒、时行、热病、中风、湿温等皆属于伤寒; (三)辨证方法的进步与发展,半表半里、三阴证治; (四)治疗方法的丰富与繁荣,由华佗的“三法六部”到八法、397法。 晋唐宋金元伤寒学术发展 葛洪《肘后方》:伤寒有数种,人不能别。葱豉汤通治方,逐渐加药,达到“汉出而散”。 孙思邈

文档评论(0)

bbnnmm88559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