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牵纳旋屈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方法体会.doc
牵纳旋屈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方法体会
【摘要】 目的 探讨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复位以及其固定方法与疗效。方法 440例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 对其采用牵纳旋屈复位法加微创克氏针固定方法进行针对性治疗, 并于术后10~36个月内实施随访。分析疗效。结果 平均随访15个月, 所有患儿均骨性愈合。患儿中有尺神经一过性损伤3例, 未经特殊治疗经观察10周后均恢复。平均住院时间7 d。结论 使用牵纳旋屈复位法对骨折进行复位, 同时进行单侧或交叉克氏针固定, 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 牵纳旋屈复位法;经皮穿针;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儿童肘部骨折中, 约有50%~70%属于肱骨髁上骨折, 该类骨折大都发生在10岁的儿童身上, 假如手术处理不当, 极易引发肘内翻畸形、关节屈伸功能障碍、缺血性挛缩等后遗症。本研究选择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所接受治疗的440例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 进行了以下治疗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所接受治疗的440例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228例, 女212例, 平均年龄(6.5±4.9)岁。骨折患儿中左侧231例, 右侧209例;尺偏型352例, 桡偏型88例。根据Gartland分类, GartlandⅡ型患儿257例, GartlandⅢ型患儿183例。
1. 2 方法
1. 2. 1 术前处理 患儿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或氯胺胴麻醉下处仰卧位, 保持伤肢和C型臂电视X光机处于同一侧, 并使伤肢外展伸出到术床以外。对伤肢进行常规消毒并铺无菌巾。
1. 2. 2 术中处理 牵:由两助手进行对抗牵引, 在保持伤肢轻度旋后位的情况下, 一助手握患儿上臂近端, 另一助手握持前臂远端(腕上), 牵引时以持续缓慢轻柔牵引, 自觉有拉开的感觉即可, 无需强大用力。纳:即矫正尺偏或桡偏畸形, 术者双手握持近端, 拇指向侧方推远端向尺侧或桡侧。旋:即矫正旋转畸形, 若术前为尺偏畸形, 则前臂旋前;若为桡偏畸形, 则前臂旋后。屈:即矫正在矢状面的前后位畸形, 术者将远折端向前(向后)推, 同时肘关节屈曲120~130°, 也可在肘关节屈曲的状态下, 即可矫正前后移位畸形。
经微创经皮克氏针内固定。一法, 经肱骨外髁双克氏针内固定, 两枚针固定于肱骨内外侧柱, 两枚针交叉或平行, 先放置哪针并不重要。因其复位后肱骨小头相对于骨折面略偏前, 因此可略偏于骨折面的前侧且向后呈10~15°进针。第一枚克氏针于肱骨外髁稍下方偏后与肱骨干纵轴呈35°向内, 指向近折端对侧皮质;第二枚克氏针于肱骨外髁稍上方偏前与肱骨干纵轴呈70°向内, 指向近折端对侧皮质;两枚针于入针点处呈交叉状, 平行进针则需两针在冠状面上呈平行状穿过骨折线。二法, 交叉克氏针内固定, 即内、外侧髁进针呈交叉状, 外侧穿针:由肱骨外髁穿入第一枚克氏针, 穿针方向与肱骨干纵轴向内40°, 指向近折端对侧皮质。内侧穿针:触及肱骨内上髁顶点, 用拇指沿内上髁向下滑动至尺神经沟处, 以拇指保护尺神经后再由内上髁顶点进针, 以免伤及尺神经。针尖过对侧骨皮质约2 mm左右, 固定后的双针最佳为三分骨折线。针尾保留2~3 cm并折弯保留皮外, 包扎后外用后壁石膏托固定前臂中立、肘关节屈曲70~80°位即可。
1. 2. 3 术后处理 麻醉复苏后即可进行握伸拳功能锻炼, 定期针道护理, 预防针道感染。3周后去除外固定石膏托, 自主进行肘关节轻度的屈伸功能锻炼, 第4周据X线片情况, 拔除固定克氏针。
2 结果
经以上手术治疗后对本组病例进行10~36个月随访, 平均随访15个月, 所有患儿均骨性愈合, 未发现针道感染、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以及肘内翻。患儿中有尺神经一过性损伤3例, 未经特殊治疗经观察10周后均恢复。住院时间5~14 d, 平均住院时间7 d。
3 讨论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其远骨折端的移位病理改变主要体现在三个平面上, 在冠状面上有尺偏或桡偏移位, 水平面上有旋转移位, 在矢状面上有前后移位。因此, 要想将骨折端复位到理想的解剖对位, 就必须矫正这三维平面上的畸形。在矫正的过程中也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 在冠状面矫正尺偏或桡偏, 在水平面上矫正旋转, 在矢状面上矫正前后移位。此外,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中骨折复位同样关键, 矫正的程度一般在术前患儿有桡偏的矫正至解剖对位即可, 术前尺偏畸形的轻度矫枉过正, 稍有桡偏, 则可预防肘内翻畸形的发生。整复后以健侧携带角为参考, 尽可能达到与健侧肢体的外形相同。根据文献记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