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的结构、机能与临床题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脑的结构、机能与临床 2008年03月 杜彦葶 2007年10月出现左侧小腿无力,并于一周之内渐 延至左侧上肢取物不准、行走不稳,尚可自行行 走,不伴踩棉花感觉。 2008年01月29日,患者出现吟诗样语言及行走不 稳明显加重,表现为左右摇晃、站立不稳,在家人 搀扶下方可行走。 专科查体情况 吟诗样语言,声音强弱不等,家人搀扶入病房 高级中枢功能:正常 脑神经检查: 可见细小水平性眼震,余无异常 运动系统检查:指鼻试验、轮替试验、跟膝胫试 验均不稳准, Romberg 征睁闭眼 均不稳。 头部及四肢可见不自主震颤 一、小脑的一般形态学 1. 小脑的位置 二、小脑的基本结构 1.小脑皮层: (1) 分子层, (2) Purkinje 细胞层,(3)颗粒细胞层 2.小脑白质 3.小脑核: 三、小脑的分部、纤维联系、机能及临床症状 1.前庭小脑 (绒球小结叶) –古小脑 (1)纤维联系 (2)机能、损伤后的症状 参与身体的平衡(通过前庭脊髓束)和眼球运动的调节 损伤后出现绒球小结叶征候群: 常见于小孩,主要影响平衡功能,患者走路时两脚 间距很大, 东倒西歪, 躯干共济失调,可能跌倒, 甚至完全不能 保持直立平衡。 病人躺下或肢体得到支撑时,肢体的单独运动一 点不受影响,肌张力不减退,反射无改变。 可见水平方向向上缓慢而不规则的眼球震颤 2. 脊髓小脑 (旧小脑) 包括蚓的前、后部及其邻接的中间带,主要接受来自脊髓的传入。 (1)纤维联系: 脊髓Clarke氏核 (2)机能、损伤后的症状 3. 新小脑 包括蚓中部及小脑半球,主要接受来自大脑皮层的投射(经脑桥核中继)又称之为“大脑小脑”,或“桥脑小脑”。 (2)机能、损伤后的症状 机能: 参与肌张力的维持,躯干四肢运动的协调(特 别是多关节联动的复杂运动)。 损伤后的症状:一侧损伤时症状见于同侧。 通常有:① 肌张力缺乏、肌收缩紊乱、 ② 随意运动障碍 和 运动性或意向性震颤 (Holmes的描述)。 ① 肌张力的维持 发动和维持肌张力的脊髓机制是由γ传出、神经肌梭以及紧 张性α神经元形成的γ- α链起作用。 肌张力缺乏和肌收缩紊乱的机理 小脑 小脑齿状核 ②随意运动障碍和震颤的机理 由于小脑半球在协调多关节同时运动中有特别的作用,因此小脑 半球损伤引起同侧身体的随意运动即出现很不稳定,即是“协调 不能” (incoordinated) 或“共济失调”(ataxia): 例如 “辩距不良” , “动作失调” , “轮替运动不能”, “意向性震颤” , “语言共济失调”。 上述共济失调表现都是由于运动在起始或终止时肌力和时相控 制失灵所造成的。 Gamma 环的构成 走路的调节机制 谢 谢 纤维联系 (1)蚓部皮质——顶核—— 绳状体 ——前庭核、网状 结构 (2)中间部皮质—— 球状核、栓状核 —— 结合臂 — — 红核 (大细胞部) —— 脊髓 (3)外侧部皮质—— 齿状核 —— 结合臂—— 红核 (小细胞部) —— 丘脑 —— 大脑皮质 * * 分子层 Purkinje 细胞层 颗 粒 细胞层 白质 小脑皮层的结构 蚓部 中间部 外侧部 古(前庭)小脑 旧(脊髓)小脑 新(大脑)小脑 前庭外侧核 绒球小结叶 顶核 前庭神经传入纤维 网状结构 脊髓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蚓部皮质 顶核 绳状体 前庭核 网状结构 脊 髓 不交叉 脊小后束

文档评论(0)

yy55893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