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中帔帛源流及时代意义研究.docVIP

敦煌壁画中帔帛源流及时代意义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敦煌壁画中帔帛源流及时代意义研究.doc

敦煌壁画中帔帛源流及时代意义研究   摘要:主要通过文献和图片资料,对敦煌壁画中从北凉到元代帔帛的形制、装饰方法、代表的等级意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对比其与印度的沙丽的异同点,进而得出两者之间的关联,帔帛应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佛教东传时印度的沙丽中国化的产物。   关键词:壁画,帔帛,源流,沙丽   自丝绸之路开通和佛教东传后,中原与周边国家文化、经济交流日益密切。服饰文化的交流一直占据主要地位,其中以帔帛最富变化。帔帛旧称“奉圣巾”、“续寿巾”,帔帛长短、宽窄不尽相同,分素面和花面,制作材料主要有绢、纱和棉。制作精良,图案华美,装饰多样,与衫、裙共同构成了时尚的完美组合,在中国古代服饰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帔帛究竟源于哪里?有什么样的时代意义?   古代文献中有很多关于帔帛的研究。在《太平广记》卷三一引前蜀杜光庭《仙传拾遗.许老翁》:“唐天宝中,益州士曹柳某妻李氏……着黄罗银泥裙,五晕罗银泥衫子,单丝地银泥帔子,盖益都之盛服也。”①《广雅》:“绕?,帔,裙也。”②《大唐西域记》中关于印度有这样的记载:“横腰络腋,横巾右袒。”③将其装饰方法较为明确的表现出来。   对于其来源,一说源于唐代,一说源于秦代。马缟《中华古今注》中“[女人披帛]古无其制。开元中,诏令二十七世妇,及宝林、御女、良人等,寻常宴参侍,令披画披帛,至今然矣。至端午日,宫人相传,谓之奉圣巾,亦曰续寿巾、续圣巾,盖非参从见之服。”④宋陈元靓《事林广记后记.服用原始.霞帔》:“三代无帔,秦时有帔帛,以?帛为之,汉即以罗,晋制?晕帔子。霞帔名,始于晋矣。”⑤宋人高承《事物纪原》引《二仪实录》云:“秦有帔帛,以练帛为之,汉即为罗。”⑥《释名.释衣》:帔,披也,披之肩不及下也.”⑦   一、帔帛的流变及时代意义   (一)交融时期,北凉到隋代   北凉到隋代是中国古代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的阶段,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服饰同样出现了新的变化。根据帔帛与中原文化交流的密切程度,将这一时期分为两个阶段:西域化阶段和融合阶段。   1.西域化阶段,十六国北凉到北魏   这一阶段,帔帛较多的体现在佛教人物的服饰上。这时的帔帛多呈悬空型,细且短,绘制笔画较硬朗,层次清晰。装饰方法、色彩单调,有较多的绿色。绿色在佛教中有着特别的意义:可能与水有关,水包容万物的气魄与佛教普度众生的思想相互映衬;也可能与绿色草木有关,首先绿色草木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其次因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佛,因此绿色有着重生及积极向上的作用,这可能也是绿色在佛教中较多存在的原因。同时,这一阶段的帔帛西域化明显,与世俗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较早的十六国和北魏各窟壁画(如275、254、257等窟)人物感情强烈外露、动态明显夸张。其表现有用细线条勾勒且注重晕染,用赭红色加散花图案装饰衬底的方法,两者明显具有外域或新疆的绘画风格,同克孜尔石窟中的壁画有较多的相似性。帔帛如同两道上升的云气,体现佛的通天性,突出其与凡人不同的境界。北凉是敦煌石窟开凿较早的时期,如图1在第275窟,《毗楞竭梨王本生》这幅壁画讲国王毗楞竭梨寻求佛道,甘愿在身上钉一千个铁钉的故事。在这幅壁画中毗楞竭梨王半裸上身仅披一条绿色的帔帛,帔帛的形状如同上升的云气,环绕双肩却不与身体接触,而是悬于空中,两端经胳膊漂浮于身体两侧,质地较轻。其余几个飞天,劳叉度的装饰方法和毗楞竭梨王的相同。人物上身半裸,表现肌肤体积感的西域风格,这些鲜明的印度特征在第275窟中的月光王本生中,同样有所体现。   北魏时期的壁画中也有相关体现,如图2在257窟,《鹿王本生》是莫高窟第二百五十七窟壁画的主要题材。本生故事画,是表现“舍己救人”为题材的作品。在这幅壁画中,关于帔帛的形象同北凉的无较大差别,继承了其悬空型的特征,搭于胳膊后垂下,飘渺之风减少,现实风格增强。两端下垂而少漂浮,此时帔帛较北凉长度和宽度都有所增加。装饰方法更贴近实际生活,说明其已经有了与世俗相结合的萌芽。   图1毗楞竭梨王本生图图2鹿王本生图   2.融合阶段,西魏到隋代   这一阶段为了使佛教更好的被中古代中国人民接受,帔帛充分借鉴了中原文化的部分特征。尤其是与中国传统宗教道教相结合,取其羽化形象。帔帛的末端都会呈现羽状,飘渺如神仙。颜色较前期丰富,色彩明亮,装饰手法有所变化。悬空状减少或消失,上身赤裸减少,有了秀骨清相风格,西域化风格减少。这一阶段是西域风格向中原风格转化的中心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图3285窟供养菩萨群像图4《伎乐天》西魏 壁画 敦煌249窟   西魏时期壁画的优秀作品,吸收了外来的晕染技法。在图3这幅壁画中,各位菩萨身上的帔帛已不同于前期的风格,较前期长度有所增加,悬空现象几乎消失,帔帛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