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解闷十二首》探微.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杜甫《解闷十二首》探微.doc

杜甫《解闷十二首》探微   摘 要:在诗题中直接用“闷”字的“闷题诗”是杜甫首创的一类诗歌,《解闷十二首》便是其中的代表作,这组小诗体现出了“唐诗无讳避”的时代特征,从中可以窥见杜甫身居夔州时的心境,艺术上于整饬平板中有强烈的变化,为后人写随笔提供了借鉴意义。   关键词:《解闷十二首》;唐诗无讳避;晚年心态;跳跃性   一、《解闷十二首》后四首所体现出的“唐诗无讳避”。   经过对比宋、明、清名家对杜诗的注本,笔者总结出《解闷十二首》后四首的四种主旨:   (一)充贡说   “充贡说”认为《解闷十二首》的后四首是咏荔枝诗,荔枝美味,喜食者众,为满足皇宫中达官贵人的需要,岁贡荔枝以压榨百姓为代价,此行为被后世所讽刺,杨贵妃首当其冲成为被批判的对象。《杜臆》云:“下四章皆为明皇征贡荔枝而发。”正如《解闷十二首》第九首所言“先帝贵妃今寂寞,荔枝还复入长安。”这首诗叹旧贡未除之事,从正面借荔枝以议论时事,唐朝的继任皇帝并没有吸取唐明皇因好色而劳民伤财的教训,对岁贡荔枝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增加了樱桃之贡,讽刺了唐朝的充贡制度。第十首云“忆过泸戎摘荔枝,青枫隐映石逶迤。京华应见无颜色,红颗酸甜只自知。”仇兆鳌在《杜诗祥注》中注此诗为:“讥远贡之失真也”。十一首云:“翠瓜碧李沉玉?L,赤梨蒲萄寒露成,可怜先不异枝蔓,此物娟娟长远生。”仇兆鳌说:“此讥异味之惑人也。”十二首云“云壑布衣?T背死,劳人害马翠眉须。”荔枝因贵妃喜好的缘故,劳人害马,力求于数千里之外,极力讽刺了荔枝贡的劳民伤财。郭曾?浴抖炼??记》引张上若的观点,云:“泸戎章言荔枝至京,颜色已变,何取劳民远致。翠瓜章言荔枝与上四种枝蔓不异,若致憾于造物之不均者。细看三诗,皆致憾于明皇,劳民力致难得之物,以悦妇人。”[1]   “充贡说”把后四首诗视为了一个整体,尖锐地讽刺了天宝年间给杨贵妃输送鲜荔枝的事件,叹息玄宗、贵妃已卒而进贡荔枝的旧历未除,显示出了诗人当时的心境。   (二)珍尚荔枝说   钱笺引《曲江赋》语,“直欲神于醴露,何比数于柑橘,援葡萄以见拟,亦古人之深失,柑橘葡萄,犹不堪比拟,况张梨木李之凡果乎,公诗申明此意,谓诸果不异枝蔓,而荔枝以远生独别,其瑰诡之状,甘滋之味,不达于京华,使人以凡果相题目,士之孤远违世,不能自拔于流俗,正此类也。”钱谦益认为以上三章为隐括张曲江《荔枝赋》而作,高度赞扬了荔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后来研究杜甫的学者如浦二田、杨西河大抵依傍钱说,虽然杜甫作此诗时距曲江不远,但“其赋或为时所传诵,少陵未必遽捋?菁爸?”,所以钱谦益单单以为曲江有《荔枝赋》,便把它和杜诗牵强?~合在一起,得出珍尚荔枝之见,这个解释就显得有些不准确。   (三)叹不遇说   钱谦益曰:“曲江谓南海荔枝,百果无一可比,特生于远方,京华莫知,固未之信,魏文帝引葡萄龙眼相比,是时南北不通,传闻之大谬耳。故《曲江赋》云‘物以不知为轻,味以无比而疑。远不可验,终然永屈,士无深知,与彼何异’,此诗泸戎章,言物以不知而轻也。翠瓜章,言味以无比而疑也。侧生章,言远不可验,终然永屈,士无以异也。云壑布衣,老死?T背,曾不如荔枝远生,犹得奔腾传置,供翠眉之一笑,士之无验永屈,殆有甚焉,深可叹也。”清代杨伦认为诗的意思脱胎于《荔枝赋序》,皆感慨不遇之意。仇兆鳌援引钱说后,注为:“古人漫兴于小诗,托物比喻,必有由来,注家都不晓。”此外,郭曾?栽凇抖炼??记》中批判钱说为:“数篇之中,忽而寓讽,忽而寓感,忽而自喻,旋褒旋贬,议论错出,令读者为之昏眩,所以“叹不遇”说也存在着继续考究的空间。   (四)忧国说   王嗣?]《杜臆》曰:“公因解闷而及荔枝,不过一首足矣,一首之中,其正言止‘荔枝还复入长安’一句。正言不足,又微言以讽之。微言不足,又深言以刺之。盖伤明皇以贵妃召祸,则子孙于其所酿祸者,宜扫而更之,以亟?K民困。公于《病橘》亦尝及之,此复娓娓不厌其烦,可以见其忧国之苦心矣。”杜甫写《解闷十二首》时已经五十五岁了,荔枝只是杜甫抒发心头烦闷的媒介,此时虽然他已经不再混迹于官场,但看到荔枝,他心中沉埋已深的对国事的关切再次被调动出来,忧国忧民的老杜形象跃然纸上。   以上四种说法便是笔者通过阅读注本,总结出的《解闷》组诗后四首的主旨,这四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都是指杜甫看到荔枝而生发出的感慨,“充贡说”和“叹不遇说”在当代研究杜甫的大家中被广泛地接受。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曾写到:“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至宫禁嬖昵,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极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先帝贵妃”、“翠眉”直指唐玄宗和杨贵妃,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骄奢淫逸,这种针砭时弊的精神是杜甫人格中极其可贵的一面,唐朝开放与自由的文化氛围和杜甫本人嫉恶

文档评论(0)

kak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4126005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