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18课《南州六月荔枝丹》导学案.docVIP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18课《南州六月荔枝丹》导学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18课《南州六月荔枝丹》导学案

18???南州六月荔枝丹 【教学目标】 1.了解荔枝的生态、结构及生长等科学知识。 2.掌握本文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3.理解文中“引用”等说明方法的作用。 4.鉴赏本文作为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和文学性。 【教学重点】 1.识别并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 【走进作家】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生于1901年,浙江省海宁县人。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有《中国植物图鉴》等专着,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写《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的有《生物学碎锦》。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烂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 【难点解析】 ⑴文章开头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图序》,仅仅为了引出说明对象吗? 明确:我认为文章开头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图序》不仅仅为了引出说明对象,而且总挈全文。课文从荔枝的外壳说起,照应了“壳如红缯”句;写果实,从壳膜写起,照应了“膜如紫绡”句;写果肉,照应了“莹白如冰雪”。所以,引《荔枝图序》既引出说明对象,又总领全文。 ⑵有关荔枝花的文字能否删除?为什么? 明确:由荔枝果实想到花,有花才有果,所以附带介绍花,给人完整的印象。 【主旨解说】 这篇科学小品广征博引,由外到内、由表及里地对荔枝加以说明,还介绍了荔枝生产的有关情况,表达了发展荔枝生产满足人们需要的愿望。 【特色鉴赏】 ①巧妙的运用诗文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得文章生动了许多,也极大地激发了我们阅读的兴趣。 ②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引用等 ③说明语言的科学性、文学性 【文本链接】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有关科学常识的文艺性的说明文,它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具有一定的文学情趣。这种文章,知识性强,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条分缕析的特点,又有清新诱人的诗意;既寄托着作者的深情,又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基础知识训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 A.醴酪 lào 贮藏 zhù ? 紫绡 xiāo 萌蘖 miè ? B.红缯 céng 祠堂 cí 莹白 yíng 宠幸 chǒng ? C.龟裂 guī 渣滓 zǐ 耀眼 yào 绚丽 xuàn ? D.壳面 ké 记载 zǎi 绛囊 xiáng ?混和 hùn 2.选出对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组(??C) A.紫绡?(生丝织的绸子) 红缯?(古代丝织品的统称) 兼程?(既走水路又走陆路) 萌蘖?(生芽,发芽)? B.醴酪(甜酒) 一骑红尘(跑得飞快的马) 日啖三百颗(品尝) 阙下(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 C.密移造化出闽山?(自然,天然) 果树志?(文字记录) 绛囊?(深红色) 蒂部?(瓜、果与茎、枝相连的把儿) D.飞焰欲横天?(横布于天边) 宠幸?(幸运) 山顶千门次第开?(第二次) 浑圆?(全,满) 3.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C?) A.“南州六月荔枝丹”这个题目是从明朝陈辉《荔枝》诗中借来的句子。 B.“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是引用苏东坡的两句诗,教学设计 文章借此说明应发展荔枝生产以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 C.“飞焰欲横天”出自北宋邓肃《看荔枝》诗,“横天”,横布于天边。 D.白居易说:“一日而变色,二日而变香,三日而变味,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说明荔枝不耐贮藏。 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符合规范的一项是(B??) A.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B.明代徐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C.生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此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 D.徽宗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实际上不过当年成熟一次而已。? 5.下列句子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次商品博览会,聚集了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新产品,真可谓浩如烟海,应有尽有。 B、两位阔别多年的老友意外地在一条小巷里狭路相逢,两人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别提多高兴了。 C、这则笑话因为对漠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官员讽刺得很有力量,在民间流传很广,影响极大。 D、这篇文章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 6.课文引用了大量的古诗文,请你分析下列古诗文引用的作用。 ⑴.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 ⑵“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盈盈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anghua201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