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掌根茎腐病与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关系研究初报.docVIP

白掌根茎腐病与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关系研究初报.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白掌根茎腐病与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关系研究初报.doc

白掌根茎腐病与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关系研究初报 摘要:在白掌抗病种S.can血folium和白掌感病种s‘Parrish’上接种根茎腐病病原菌,测定接种2.3.4.5、7、9天后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①感病品种本身PAL酶活性高于抗病品种;②抗病品种经病原菌侵染后PAL酶活性高于对照组,酶活性发生极显著性差异;③感病品种经病原菌侵染后Pal酶活性较高于对照组,酶活性发生显著性差异;④病原菌侵染后,抗病品种除第4天外PAL酶活性均大于感病品种。其中接种后在第3、5天PAL酶活性和净增加值达到峰值。感病品种接种病原菌后PAL酶在第4天PAL酶活性和净增值达到峰值 关键词:白掌;根茎腐病;苯丙氨酸解氨酶 白掌为天南星科白鹤芋属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优良的室内观赏植物,天南星帚梗柱孢(Cylindroeladium spathiphylli)引起的根茎腐病,是一种极其严重的真菌病害,发病率高,致病性强。 植物抗病反应是一个复杂的代谢过程。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ox-idase,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hew-lalanine ammonialyase,PAL)等是植物体内重要的一些防御酶,参与活性氧清除及酚类、木质素和植保素等抗病相关物质的合成,能抵御活性氧及氧自由基对细胞膜系统的伤害,增强植物对病害的抵抗能力。PAL是连接生物初级代谢和苯丙烷类代谢、催化苯丙烷类代谢第一步反应的酶,是苯丙烷类代谢途径的关键酶和限速酶。PAL存在于所有绿色植物中,真菌、藻类和细菌中也同样存在。PAL与植物的抗病性直接相关,植物受病菌侵染后,通常PAL酶活性有所提高,同时随木质素、绿原酸等抗菌物质合成的增加,在植物抗病过程中起着化学屏障作用,本研究分别在白掌的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上接种病原菌,之后对根部PAL酶的变化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旨在了解白掌根茎腐病发病过程中植株体内PAL酶的变化与其抗病性的内在联系,为进一步全面揭示白掌根茎腐病感病机制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感病品种:S.‘Parrish’抗病品种:S.cannifolium。 1.2 供试菌 根茎腐病病原菌: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观赏植物中心分离所得。 1.3 病原培养基的配制 马铃薯100g;葡萄糖5g;琼脂8.5g;水500mL。马铃薯洗净去皮,切块称取100g,称取葡糖糖5g,琼脂8.5g,马铃薯倒入锅中加入500mL自来水,煮沸20分钟,倒出用纱布过滤,加入琼脂,加热使其充分溶解,再加入葡糖糖混合均匀后补足到500mL,灭菌锅灭菌20分钟。 1.4 病原菌的活化 在无菌条件下用接种环挑取菌丝在PDA培养基上,6~7天用刀片刮伤菌丝,促进孢子产生,再过7天刮下孢子用无菌水配成105个孢子/ml孢子悬浮液待用。 1.5 接种与培养 用注射器注射50mL孢子悬浮液灌于植株根部,放人人工培养箱培养。光照/黑暗各12小时,温度22~28℃。保持盆土湿润,不加悬浮液为对照。 1.6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测定 于接种后第2、3、4、5、7、9天分别取材1次,共6次。取材是把植株的根部全部取下,每次每品种取4株,洗净、擦干、剪碎、混匀。保存在低温冰箱(-80%)中待测。 1.6.1 酶液提取:取材料0.5g,加液氮研磨至粉末状,加聚乙烯吡咯烷酮PVP 0.05g混匀,转入装有5mM巯基乙醇硼酸缓冲液(pH值8.8)2mL的离心管,离心(10000r/min,15rain,4℃),上清液即为酶液,取样枪取出上清液,放入5mL离心管,剩余物加少量缓冲液冲洗后,再次离心(10000r/min,10min),取上清液,如此重复3次,直到酶粗提液补足5mL,将酶液放入4℃冰箱中保存备用,重复取材3次。 1.6.2 活性测定:取酶液0.2mL,0.02mL-苯丙氨酸1mL及pH值8.8的硼酸缓冲液2mL,作为反应体系,以0.2mL蒸馏水+1mL 0.02mL-苯丙氨酸+2mL pH值8.8的硼酸缓冲液作为对照,摇匀后转入石英比色皿中,立即在分光光度计(uV-2102 PCS)上测定起始0D290值,并精确计时,然后各测定液倒回试管于37℃,恒温水浴锅中保温30min,冰浴中停止反应,再转入石英比色皿测定0D290值,将第2次测得的0D290值减去第1次测得的0D290值,可得到反应的酶活性。以每小时在290nm处吸收变化0.01所需酶量为一单位,相当于每1mL反应液中形成1txg肉桂酸。 PAL活性 A290×V(a×0.01×w×t) 公式中:V为提取粗酶液总体积,a为测定时取用粗酶液体积,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