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组分并列复合纤维“哑铃型”结构的控制.docVIP

双组分并列复合纤维“哑铃型”结构的控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双组分并列复合纤维“哑铃型”结构的控制.doc

双组分并列复合纤维“哑铃型”结构的控制 摘要:双组分并列复合纤维“哑铃型”结构的控制可以更好地显示其三维立体卷曲结构和弹性功能。研究结果表明,并列复合纤维两组分的体积组成比、两组分在纺丝工艺条件下的熔体黏度比及喷丝板的结构均为控制双组分并列复合纤维形成“哑铃型”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双组分并列复合纤维;哑铃型;形态结构;控制 中图分类号:TQ342.29 文献标志码:A Control of the Dumbbell Structure of Side-by-side Bicomponent Fiber Abstract: By controlling the dumbbell structure of side-by-side bicomponent fiber can better show their three-dimensional crimp structure and elastic function.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volume ratio, the melt viscosity ratio of the two components of side-by-side composite fibers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nozzle plate in the spinning process are the three important factors in controlling the formation of dumbbell structure of side-by-side bicomponent fiber. Key words: side-by-side bicomponent fiber; dumbbell;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control 多年来,国内对于并列型弹性复合纤维的研究与开发十分活跃,通过改变并列双组分的组成、分布、比例、横截面形状以及纺丝和后加工工艺条件等可制得不同性能的弹性复合纤维,这类纤维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至今,并列型弹性复合纤维中研究最多且较深入的品种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ET/PTT)组合,此外也有不少关于其他聚合物原料组合的研究,例如采用两种不同特性黏数的PET或PTT、PET/改性PET、聚酰胺6(PA6)/改性PA6以及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等。此类纤维的弹性主要来源于其自身的卷曲结构,而使其能形成三维立体卷曲结构的因素有许多,如并列双组分需具备良好的相容性、具有较大的热收缩率差异,纤维需经过适宜的热处理等。 另外,并列复合纤维的横截面结构亦是决定纤维螺旋状卷曲形态和弹性功能优劣的重要因素之一。罗锦以PET/ PTT并列复合纤维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纤维的卷曲半径和螺距之间的关系发现,卷曲半径和螺距均趋于最小时,纤维的卷曲曲率最高;而“哑铃型”横截面的并列纤维则对应相对最小的卷曲半径和螺距,葫芦形次之,圆形横截面复合纤维的卷曲半径和螺距相对最大,这就意味着“哑铃型”横截面结构能赋予并列复合纤维较佳的卷曲弹性。本文将重点研究双组分并列复合纤维“哑铃型”横截面形态结构的控制,以确保纤维获得优良的弹性。 1 实验 1.1 双组分并列复合纤维的制备 1.1.1 原料及其主要性能 PTT半消光切片,杜邦公司产;高收缩聚酯(HSPET)切片,自制。各原料的特性黏数[η]、玻璃化转变温度(Tg)、结晶温度(Tc)及熔点(Tm)如表 1 所示。 1.1.2 双组分并列复合纤维的制备 采用双组分复合纺丝机(大连合成纤维研究所制造)进行HSPET/PTT并列纺丝,主、副螺杆直径均为Φ30 mm,长径比为25?1;纺丝组件由日本化纤喷丝板厂生产,喷丝孔规格为Φ0.25 mm×24孔;纺丝速度为1 000 m/min。初生纤维的拉伸和热定形在TF100-08型拨叉式平牵机(苏州特发公司制造)上完成,卷绕速度为500 m/min。 1.2 纤维结构与性能分析 采用DSC6200差示扫描量热仪(日本精工电子有限公司)测定原料热性能,升温速度为20 ℃/min,N2气氛;采用JEOL JSM-7500F型扫描电子显微镜(日本电子株式会社)及OLYMPUS BX41型显微镜(日本奥林帕斯株式会社)观察并记录纤维的形态结构;采用Rosand RH7毛细管流变仪(英国马尔文仪器公司)测定原料的流变性能,毛细管直径为 1 mm,毛细管长度为 16 mm,剪切速率为10 ~ 10 000 s-1。 2 结果与讨论 2.1 双组分并列复合纤维横截面形态结构控制的相关 理论解析 在关于并列复合纤维形态与其卷曲弹性的关系研究方面,Rwei等对比

文档评论(0)

jingpinwe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