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传播学 第八讲 受 众 一、受众是谁? Audience 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受众,即受传者,或称阅听人,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收者的总称。具体而言,包括报刊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戏剧的观众、网络的浏览者等等。 事实-报道-新闻-受众 阅听人—主动 受众—被动 受众与大众 大众的概念 20世纪初人类进入大众社会。 “大众”:传统社会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被打破,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的行为参照系,变成了孤立、分散、均质的、原子式的存在。 孤独的大众 天涯若比邻 比邻若天涯 乌合之众 受众与大众 大众-乌合之众-贬义 魔弹/皮下注射理论 1938年,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火星人入侵地球 受众-中立的概念 生产消费者 受众(audience)—生产消费者(prosumers) 既是消费者,又是信息发布者 受众生产内容 UGC 微博 拍客 、 二、受众的特点 1、多 央视 12亿观众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3亿听众 2、杂 不同的年龄性别种族,广泛性多样性 3、散 东南西北不同区域 东部地区有线电视 西部卫星电视 4、匿 大众传播的受众VS互联网的受众 点对面 VS 点对点 IP地址 失去隐匿性 三、受众的选择性心理 (1)选择性接触 (2)选择性注意 (3)选择性理解 (4)选择性记忆 (1)选择性接触 网络媒体,搜索引擎的使用即体现了选择性接触。 媒介选择或然率公式 报偿的保证 费力的程度 =选择的或然率 (2)选择性注意 受众会选择性注意哪些传播内容? 1、信息本身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或娱乐价值。 伊拉克战争和央视新闻频道开播收视率 2、信息具有易得性。 3、传播内容的形式能引起受众注意。 强调、对比、重复引起观众注意。 4、受众有自己的选择。利用受众对媒介不同的接触习惯。培养受众的选择习惯,强化品牌意识。 (3)选择性理解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1976年,戴维森等: 1、习惯性 2、求得心理和谐一致 对新闻解读的差距,如食品安全问题的新闻解读 3、功利性 4、可得性 (4)选择性记忆 受众有自己的防卫圈 选择性接触和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记忆 选择性接触和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记忆 六、受众观念的演变 (1)从被动到主动 被动的受众: 顽固的受众: 主动的受众: 1、个人差异论 2、社会分化论 3、社会关系论 4、文化规范论 5、社会参与论 1964鲍尔 1979布卢姆勒 靶子论 (2)从大众到分众 受众的细分是与媒体专业化的进程相一致的。 例:美国的有线电视频道 (3)受众观念的基本结论 1、大众传播中的受众是在不断变化中的,没有一成不变的受众。即便是对某种传播媒介而言,也是如此。 2、大众传播中的受众是各不相同的,但那些有共同经历、受共同社会关系影响的受众对相同传播内容的反应类似。他们选择性地接受、解释和记忆大体相同地内容。一定社会关系中受众的相互影响,将会引起一系列思想、观念、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3、大众媒介的传播内容会对受众造成一定影响,会加强现有的社会文化规范并创造一些新的社会风气,还有可能促使社会“一体化”。 4、受众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大众传播的参与者。受众希望能够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希望能与传播者共同分享信息。 受众调查: 通常使用问卷调查法,辅以使用其他工具和形式进行的调查来搜集数据,了解受众的一般情况,以改进大众传播的工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