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视力残疾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分析.docVIP

影响视力残疾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影响视力残疾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分析.doc

影响视力残疾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分析   摘 要 影响视力残疾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弄清这些影响因素有利于更好地促进视力残疾儿童的健康成长。本文将这些因素归纳为机体本身的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能动的实践活动三个方面,并对它们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视力残疾儿童 身心发展 因素   中图分类号:R7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6.080   Factors Affecting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with Visual Disability   GAO Xuezhen   (Preschool and Special Teacher Normal College, Weifang University, Weifang, Shandong 261021)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factors affecting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with visual disability, there are inherent, but also external, to clarify these factors are conducive to better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children with visual disability. In this paper, these factors summarized as the bodys own factors,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practices of individual dynamic three aspects, and they were analyzed.   Key words children with visual disability;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factors   1 内部机体本身的因素   1.1 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也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潜在因素,它使人的身心发展具有某种内部的倾向性,又给人的身心发展设置了某种限制。一个生而失明的全盲儿童,不可能成为有丰富色彩想象的画家。在人的遗传素质中,以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构造和机能对人的发展(尤其是心理的发展)影响最大。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没有健全的大脑机制,人的心理就不可能产生或完善地发展起来。前苏联心理学工作者在研究了40名成年盲人的脑电波活动以后,明确指出:“盲人的皮质活动中没有观察到任何病理的表现”,“视觉冲动的丧失没有破坏分析器间联系的接通机制”,“神经动态变化,是机能性的”。除脑发育有问题的视力残疾儿童外,绝大多数视力残疾儿童脑的发育是正常的。斯柯罗霍道娃的老师伊?索柯良斯基指出,又聋又哑又盲的儿童,“在‘脑的’方面,是完全正常的儿童,因此,能够无限的发展智力”。   视力残疾儿童虽然生理上存在缺陷,但通过早期教育和训练,通过个人主观努力和实践中艰苦的锻炼,仍可通过其它感官补偿视觉缺陷,身心获得良好发展。“残不一定废”,残疾和残废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1.2 失明原因、失明时间和失明程度   失明原因、失明时间和失明程度不同,视力残疾儿童的身心发展存在着很大差异。   因先天和后天的各种因素,如白内障、青光眼、角膜病、视神经萎缩、沙眼、视网膜色素变性等造成视力残疾的儿童,由于其脑和神经系统未受到损害,他们的智力和体力都能得到正常的发展。但因严重的眼外伤及全身性疾病,如脑炎、麻疹、结核病等引起视神经病变的儿童,由于他们的脑和神经系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其智力和体力的发展均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先天失明或后天早期失明的视力残疾儿童,大多身材矮小、体形瘦弱、动作缓慢,有的低头耸肩、伸手探路、有节律性的摇摆,面部表情和颈部动作僵硬,这些“盲态”、“盲相”阻碍了他们身体的正常发展。他们主要依靠听觉和触摸觉去感知周围环境,缺乏视觉表象,认识能力、空间定向能力差,他们的情感、意志、性格的发展也受到压抑。吴厚德在《残疾人心理分析》一书中认为,先天或早期失明的盲人要经过三个心理调整阶段:平静期、否定期和爆发期。盲童从幼年即习惯于“无光的世界”,心理处于平静阶段。到四、五岁时,他们发现别的儿童具有的能力自己有些没有,内心会出现焦躁、困惑不安,甚至自我厌弃的情绪。经过自信与自卑、希望与绝望、奋斗与消沉的心理斗争后,会出现两种不同的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