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高中数学教师谈怎样夯实高一学生数学基础详解.doc

与高中数学教师谈怎样夯实高一学生数学基础详解.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与高中数学教师谈怎样夯实高一学生数学基础 趣 · 准 · 精 · 督 瞿 高 海 趣: 兴趣 趣味 热爱——激情 ·数学前辈、同行的话 每个人都有学习数学的基本潜能 数学教师个人魅力 ·与学生的对话 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用数学教师特有的魅力吸引学生 (数学教师普遍具有“大爱之心”、“责任意识强”、“方法恰当”) ·用数学区别与其他学科的特有语言吸引学生 (三种语言: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 趣味:上出有趣味的课来 ·目前课堂教学现状 忽视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轻引入重应用 教辅用书代替教材——做题代替了教学设计(或者说备课) 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老师在课堂上做题我模仿。 ·让学生沉浸在你特有的课堂中 课堂上教师的个性特点,正是教师自身智慧的结晶,充满个性特点有意义的课堂不仅是教师的课堂,而且也是学生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精彩! 教师安心地走进自己的课堂,像居家过日子一样,关注教育的过程、评价、环境、管理等内在的教育的一切方面,慢慢地一点一点地进行教学“加工”,一点一点地进行感悟和反思。正是这样的一点一点,才是谁也复制不了的你的独特的课堂。 让教师上出自己的课来,课堂因你的个性而深远。 案例1:对数(第一课时)(人民大学附中陈军老师,《数学通报》2010年第6期)) (这节课的概念性较强,内容杂,不易提炼教学主线,要使这节课学生感到有趣味有一定的难度)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如下: 1.概念引入 1.1借助类比感受引入对数概念的必要性 加法:, 减法: 乘法:,除法: 乘方:,开方: 指数:, (通过与已知互逆运算的类比,感受引入对数概念的必要性) 1.2通过特例感受引入对数概念的意义 ,所以;,所以; ,所以;,所以 由指数函数图象和性质可知,这样的唯一存在. 2.概念讲解 2.1定义概念 定义:若,则 2.2概念解读 ①读法:以为底,的对数 ②写法:格式四线三格 ③概念: 式子 名称 指数式 底数 指数 幂值 对数式 底数 对数 真数 ④符号:与“”是开方符号类似,“”是一个对数符号,是一个整体. ⑤由对数与指数的关系可知,对数的真数必须大于,底数必须 ⑥互化:指数式与对数式是一个式子的两种变形写法,是等价的,可以互化. 3.巩固概念 3.1互化练习 感知对数概念 若,则;若,则; 若,则;若,则 3.2近似计算 引入特殊对数 通过解决引例问题和使用计算器,引出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 ,所以 常用对数: 自然对数: 渗透数学史《不可思议的》 4.探究发现 4.1 回扣指数 理解对数 利用指数,求下列对数的值 (1) ; (2) ; (3) ;(4) ; (5) ;(6) ; (7) ; (8) ; (9) ;(10) ;(11) ;(12) 4.2 归纳特殊 发现一般规律 探究内容:对上面的练习,进行观察归纳,探究“发现”一般规律; 探究要求:提炼出“同类”的题目→总结出一般性的结论→举例验证→理论证明(本节课不完成) 探究过程: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与周围同学交流,教师在学生中巡视,随时让学生把自己发现的结论写在黑板上 探究结果:(可能有下列结论)①;②;③;④;⑤⑥;⑦底数时,若真数,则对数;若真数,则对数;⑧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科学的探究方法,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 4.3交流总结 学习科学方法 对①②③⑤式总结 4.4类比深化 体验成功喜悦 发现问题: 类比联想: 类比发现:(感受数学的对称美) 类比证明:因为,所以 5.课堂小结 6.布置作业 这节课的趣味,主要是陈老师注重利用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与相互转化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开展类比、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提高他们运用“类比”和“归纳”发现数学规律的意识. 准:准确 准确——课堂教学目标定位要准确 案例2:函数的零点(摘自江苏省某个四星级高中教学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函数(结合二次函数)零点的概念,领会函数零点与相应方程之间的关系,掌握零点存在的判定条件;(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二次函数的图象,并计算函数在区间端点上的函数值之积的特点,找到连续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存在零点的判断方法;(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函数与方程的联系中体验数学中的转化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为了明确“了解”、“理解”的意义,《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给

文档评论(0)

11922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