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章 原子核及粒子物理学的发展(原).ppt
2004-12-8 山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2004-12-8 山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卢瑟福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判定是氮原子在α粒子的轰击下发生了核嬗变:从氮核中释放出了氢核(质子)。 1.卢瑟福的预言: 质子发现以后,人们认为原子核是由电子和质子组成,即质子-电子核模型。但是这个模型存在着电子在核内的存在状态问题,并且与量子力学中多体统计及自旋理论相矛盾。为了解释电子为什么能够稳定的存在于核内,卢瑟福提出,可以把质子和电子作为一个复合体,看成是一个单独的中性粒子。 查德威克当时正在卡文迪什实验室作放射性研究。对于约里奥-居里夫妇的实验,他不赞同他们的解释。他用这种射线先后照射轻重不同的几种元素,发现这种射线与通常的γ射线性质有所不同:通常γ射线照射到物质上时,物质密度越大,对γ射线的吸收越厉害,而这种射线刚好相反。且用它轰击氢原子核时,竟然能被弹回来。说明这种射线是具有一定质量的中性粒子流。通过对反冲核的动量测定,再利用动量守恒定律进行估算,确定出这种射线中性粒子的质量几乎和质子相同。于是查德威克意识到这就是卢瑟福曾经预言的“中子”。于是在1932年的《Nature》上发表了《中子可能存在》的论文。 他们又用α粒子轰击硼和镁,得到放射性同位素氮和硅。这样约里奥-居里夫妇因人工放射性的发现而获得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也为核物理的研究及原子能利用开辟了道路。 1.慢中子效应的发现: 1934年10月,费米小组的阿玛尔迪等人把一装在铅盒内的中子源放置在一个银制的圆筒里,对银进行辐射,他们发现银的放射性随中子源的位置而变化,由于铅是重金属,费米建议他们用轻元素材料,如石蜡,于是他们把大块石蜡挖了个洞,将中子源放入,然后辐照银圆筒,结果银的放射性增加了100倍。再放到水下做实验,证实水也有类似作用。 1934年,用中子轰击了63种元素,得到了37种放射性同位素。在实验中,发现了慢中子及其效应。在用慢中子轰击原子核的反应中,他又发现可生成新的元素。费米因利用慢中子轰击原子核引起有关核反应和利用中子辐射发现新的放射性元素,获得了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由于受法西斯迫害,借领诺贝尔奖之机,携家移居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当时德国的核裂变也已实验成功,他们非常担心德国首先用以制造原子弹。于是,费米、西拉德等科学家于1939年8月一起找到了爱因斯坦,要求借助他的威望上书美国总统罗斯福,提醒政府要切实注意德国的动向和已出现的危险,建议尽一切力量要赶在德国纳粹分子之前造出原子弹,以消灭法西斯。上书信于10月11日转到罗斯福手中,他立即下令成立铀矿顾问委员会,并拨了研究经费,1941年12月6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前一天批准了制造原子弹的庞大工程计划。为保密而取名“曼哈顿计划”。 1934年,当费米小组用中子轰击铀23892U时,得到了半衰期为13分钟的一种放射性产物。 1938年,伊伦-居里和南斯拉夫的沙维奇 P.Savitch 进行了有关“超铀”元素的分离和分析实验。他们用中子轰击铀,产生了半衰期为3.5小时的放射性元素,其性质接近镧(镧原子序数为57,后证实是镧-141),于同年5月将实验结果发表在《科学院通讯》上。由于产生的放射性元素同铀和“超铀”元素的差别太大,又没有意识到重核的分裂,于是放弃了实验。 哈恩写信将结果告诉为了避难正在斯德格尔摩诺贝尔研究所工作的迈特纳。迈特纳和她的侄子弗里胥 O.Frisch,1934年流亡国外,在玻尔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 对哈恩的结果进行了讨论。弗里胥在玻尔“液滴核模型”的启发下,想到:如果核被中子击中也许会以巨大的能量分裂。 几天后,弗里胥回到哥本哈根,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玻尔。玻尔听了十分高兴,惊呼:“正应该如此”。于是弗里胥和迈特纳随即联名写文章,论证重核分裂的产生。 重核裂变的现象终于真相大白。“裂变 fission ”一词也由此产生。 1941年12月开始,费米选择了芝加哥大学的一座运动场的看台下做为实验区,开始了核反应实验。但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把中子减速为慢中子,以提高核裂变的效率;重水是很好的中子减速剂,但成本太高,普通水对中子减速太快,且有很强的吸收;最后选择石墨作为中子减速剂。二是严格控制核裂变的反应速度。最后选择了镉来吸收中子,以控制核裂变速度。设计方案为 将反应堆作成立方点阵形式,铀层和石墨层间隔的布置在方阵中。 安德逊 C.D.Anderson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密立根教授的学生,1930年起负责用云室观测宇宙射线。云室置于磁场中。为了鉴别宇宙射线的性质,在云室中安有几块金属板,粒子穿过金属板,就可区别其能量。1932年8月2日,安德逊在照片中发现一条奇特的径迹,与电子的径迹相似,却又具相反的方向,显示这是某种带正电的粒子。从曲率判断,又不可能是质子。于是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