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第8章 筒体结构设计.ppt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第8章 筒体结构设计.ppt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8章 筒体结构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系列课程 主要内容 8.1 框筒、筒中筒和束筒结构的布置 8.2 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布置 8.3 筒体结构计算方法 8.4 筒体结构的截面设计及构造要求 筒体结构类型 筒体结构类型 框筒结构 ——密柱深梁框架围成的筒体 筒中筒结构 ——外筒(框筒或桁架筒) 和实腹内筒 束筒结构 ——若干单筒成束状集成 框架—核心筒结构 ——稀疏外框架和实腹内筒 8.1 框筒、筒中筒和束筒结构的布置 合理布置目标 减小剪力滞后,充分发挥所有柱子的作用(主要针对框筒) 8.1 框筒、筒中筒和束筒结构的布置 结构合理布置方法: 1)平面形状:以正边形最佳,且边数越多剪力滞后现象越不明显,结构空间作用越大。 2)适用高度及高宽比:不应小于3,且宜大于4,不宜低于60m。(为发挥筒体抗侧移刚度大的优势)。 8.1 框筒、筒中筒和束筒结构的布置 结构合理布置方法: 3)框筒的开孔率:不宜大于60%,柱距不宜大于4m,框筒梁截面高度可取柱距1/4。 4)框筒柱截面:柱截面宜为正方形、矩形或 T形,且矩形的两边应与腹板框架和翼缘框架方向一致。 5)内筒布置:宜居中,面积不宜太小(高宽比不宜大于15),应贯通建筑物的全高,竖向刚度宜均匀变化。 8.1 框筒、筒中筒和束筒结构的布置 结构合理布置方法: 6)楼盖形式:可采用平板或密肋楼盖、普通梁板体系、扁梁梁板体系。楼盖构件(楼板和梁)高度不宜太大(高层层数多,累计减少高度量较大),尽量减少楼盖构件与柱子之间的弯矩传递。 8.1 框筒、筒中筒和束筒结构的布置 若采用梁板体系,楼面梁一般应沿内外筒单向布置。外端与框筒柱一一对应;内端支承载内筒墙上,最好在平面外有墙相连,以增强内筒在支承处的平面外抵抗力。(见图8.1.1) 6)楼盖形式: 筒体结构梁板式楼面布置示意图 8.2 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布置 8.2.1 框架-核心筒结构受力特点 框架-核心筒 筒中筒 8.2 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布置 8.2.1 框架-核心筒结构受力特点 框筒结构,因空间作用,水平荷载下翼缘框架柱承受很大的轴力。 当柱距加大,裙梁的跨高比相对加大,剪力滞后加重,柱轴力随框架柱距的加大而减小。 当柱距增大到与普通框架相似时,对翼缘框架,除角柱外,其他柱的轴力将很小。可忽略翼缘框架传递轴力的作用,按平面结构(仅腹板框架)计算。 8.2 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布置 8.2.1 框架-核心筒结构受力特点 筒中筒和框架-核心筒翼缘框架轴力的比较 框架-核心筒翼缘框架柱轴力小,柱数量较少,导致翼缘框架承受总轴力比框筒小很多,轴力形成的抗倾覆力矩也小很多。 1)翼缘框架柱轴力及抗倾覆力矩的比较 8.2 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布置 8.2.1 框架-核心筒结构受力特点 2)侧向位移与结构周期的比较 框架-核心筒结构顶点位移及层间位移大、自振周期长。 8.2 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布置 8.2.1 框架-核心筒结构受力特点 3)内力分配的比较 筒中筒基底剪力主要由实腹筒承受,倾覆力矩主要由外框筒承受。框架-核心筒基底剪力、倾覆力矩均主要由实腹筒承受。 8.2 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布置 8.2.1 框架-核心筒结构受力特点 4)框架-核心筒结构不同楼盖形式的比较 平板体系 平板基本不传递弯矩和剪力,翼缘框架中间两根柱子的轴力是通过角柱传来的,且轴力不大。 如何提高中间柱子的轴力,从而提高其抗倾覆力矩的能力? 8.2 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布置 8.2.1 框架-核心筒结构受力特点 4)框架-核心筒结构不同楼盖形式的比较 梁板体系 梁板体系的翼缘框架中间柱的轴力反而比角柱更大,原因是抗侧力单元②、③轴的侧向刚度大大超过①、④轴框架。 8.2 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布置 8.2.2 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布置 1)核心筒是主要抗侧力单元,承载力和延性要求都应更高,应采取措施提高其延性。核心筒宜贯通全高,核心筒的宽度不宜小于筒体高度的1/12。 2)核心筒墙肢宜均匀、对称布置;筒体角部不宜开洞,核心筒的连梁,宜通过配置交叉暗撑、设水平缝或减小梁截面的高宽比等措施来提高连梁延性。当延性较高时可采用钢骨混凝土核心筒。 8.2 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布置 8.2.2 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布置 3)周边柱间必须设置框架梁。 4)为实现双重抗侧力结构体系,外框架构件的截面不宜过小;对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外框架承担的层剪力应达到总层剪力的20%-25%。 5)设置伸臂时,应处理好框架柱与核心筒的内力突变,避免柱出现塑性铰或剪力墙破坏等形成薄弱层的潜在危险。 8.2 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布置 8.2.2 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布置 6)楼板宜选用结构高度小、整体性强、结构自重轻及有利于施工的楼盖形式。如现浇梁板式、密肋式、无粘结预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