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店一井1025风巷锚网索联合支护技术研究与实践.docVIP

袁店一井1025风巷锚网索联合支护技术研究与实践.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袁店一井1025风巷锚网索联合支护技术研究与实践.doc

袁店一井1025风巷锚网索联合支护技术研究与实践 摘 要:基于袁店一井煤矿1025工作面风巷的具体地质条件,为实现巷道顺利掘进及有效支护,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支护条件下巷道支护情况进行了模拟,分析了巷道围岩位移的分布变化规律,提出了专门针对1025风巷的锚网索联合支护技术,并对支护效果进行现场监测,实现了较好的技术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巷道 数值模拟 联合支护 中图分类号:TE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a)-0096-02 1 工程地质概述 1025工作面处于丁杜周村庄下面,地表有大量农田及沟渠。煤层较稳定,煤层厚度3.15~4.97 m,平均4.0 m。中段至里段煤层倾角较缓5~10°,外段煤层倾角较大13°,总体倾角8°左右。所要掘进的1025风巷东接-470 m水平大巷,南为1026工作面(未掘进),西靠近F4断层与106采区相邻,北为DF14断层保护煤柱。风巷总长度约为1300 m,巷道设计宽度4600 mm,高度3200 mm,呈矩形断面,面积为14.72 m2。本掘进工作面附近地质柱状图如图1所示。 2 巷道支护数值模拟研究 为了使风巷实现既经济又有效的支护,对巷道所处的具体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并运用经验法,提出了锚网索联合支护的初步方案[1],通过设置不同支护参数,运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巷道的破坏和变形情况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得到最优的支护参数。三种支护方案如下: 方案一:锚索沿顶板单排布置,顶部锚索选用Φ17.8×6300 mm,排距为2400 mm;锚杆选用Ф20×2400 mm等强树脂锚杆,顶部锚杆间排距为800×800 mm,帮部锚杆间排距900×800 mm,两帮最上面两根锚杆向上与水平方向呈15°夹角,两帮最下面两根锚杆向下与水平方向呈15°夹角。 方案二:锚索沿顶板双排布置,顶部锚索选用Φ17.8×6300 mm,排距为1600×2400 mm;锚杆布置与方案一相同。 方案三:顶部锚杆间排距为1000×1000 mm,帮部锚杆间排距900×1200 mm,其他与方案二相同。 2.1 建立模型 1025风巷所在煤层埋深约为400 m,煤层倾角接近水平,巷道净断面为4.6 m× 3.2 m。利用flac3D软件[2]建立三维模型,模型长宽高确定为40 m×20 m×100 m,共19906个节点,62036个网格。模型岩体力学参数由力学实验得到,建立数值模拟模型进行计算。 2.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为了研究以上三种支护方案的效果如何,本文分别对三种支护方法及切眼巷道无支护时进行模拟,分析切眼在四种不同状态下的位移场,得到其水平位移及垂直位移变化情况。在无支护状态下,切眼巷道的两帮移近量达660 mm,顶底板下沉量约为320 mm,巷道围岩变形比较严重。方案1两帮移近量为180 mm,顶板下沉量约为160 mm,顶底板移近量为155 mm。方案2两帮移近量为90 mm,顶底板移近量约为100 mm。方案3两帮移近量约为210 mm,顶底板移近量为150 mm左右。通过支护,三种方案都很好的控制了底鼓现象,方案一和方案三对于顶板变形控制较未支护时有些改善,但效果仍不理想。方案二比其他两种方案有较好支护效果,很好的控制了顶底板及两帮的变形。 通过以上对1025风巷周边位移场垂直位移及水平位移的分析,通过比较三种支护方案,得出方案二能够很好的控制巷道围岩变形,因此其支护效果最佳。由此,1025风巷初步支护方法选用方案二。 3 巷道支护参数确定 对比分析综合确定1025工作面风巷的支护参数:顶部网片采用菱形金属网,采用10#铁丝机械编制,网孔50×50 mm,帮部采用1×50 m矿用高强护帮塑网;锚杆选用Ф20×2400 mm等强树脂锚杆,M型锚杆托盘140×140×8 mm;顶部M型钢带长4500 mm,帮部使用梯子梁,长1878 mm,978 mm,每排布置两根,压茬连接;锚索选用Φ17.8×6300 mm ,锚索托盘300×300×14 mm,选用Z2550、K2550型树脂锚固剂。顶部锚杆间排距为800×800 mm,帮部锚杆间排距900×800 mm,使用两根Z2550树脂锚固剂,锚索间排距为1600×240 mm,每根锚索用一根K2550和两根Z2550树脂药卷,沿巷道中顶向左、右各偏800布置一列。 4 现场检测 为了掌握巷道的支护及围岩的变形情况,沿风巷支护段每100 m布置一个观测站,共布置两处,用“十字”布点法测量巷道两帮位移及顶底板位移[3],开始每天观测一次,一周后每3天观测一次,连续观测60 d并记录数据。 由记录数据得出,两监测点总体趋势一致,两帮移近量变化缓慢,但有着逐步增加的趋势,到60 d时两帮变形量基本稳定在100 m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