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葆敢为人先的改革气质讲解.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永葆敢为人先的改革气质 改革进程中兼具披荆斩棘的勇气、勇往直前的毅力和雷厉风行的作风,依然是切实提升民众获得感不可或缺的重要气质  进农家了解经营状况,下麦田察看小麦长势,询问农技人员培养和待遇情况……暮春时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考察工作,看望广大干部群众,又一次让世人的目光聚焦到了中国农村改革的起点。   38年前的初冬,18位村民为了填饱肚子,在偏僻贫穷的小岗村,以“托孤”的形式按下红手印,农村改革响起第一声春雷。如今,小岗村已是小楼林立,道路平整,并聚集了数家亿元企业。从“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人均收入还不足20元的“三靠村”,到201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4000元,被农业部确定为“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小岗村的蝶变,无疑是改革理念与地方实践融会贯通的真实投影。   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坚决告别贫穷、强烈渴望现代化,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全体国民的共同追求。而当“低垂的果子”基本已被摘完,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不仅仅有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交织与交融,还有来自国际社会的风险与挑战,步入深水区的改革所遇到的阻力可谓前所未有。从这个角度看,兼具披荆斩棘的勇气、勇往直前的毅力和雷厉风行的作风,依然是改革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气质。   说到小岗村进入新世纪后的发展,不能不提到村党委原第一书记沈浩。兴办工商,筑乡村旅游胜地;发展养殖,建葡萄文化芳园……凭着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他带领村民走出了“一年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过富裕坎”的困境,群众甚至两度在他三年任期届满时集体摁手印将他留任。“告慰过去的最好方式就是继续前进”,正如沈浩生前的美好展望,改革的生机与活力,既来自顶层设计顺应时代发展的创新与完善,也来自亿万群众无比坚定的支持和推动。以百姓之心为心,打开思路、广开言路、开拓进取,改革才有可能迸发出更强劲的动能。   尽管近年来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但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实际上,小岗梦也是广大农民的梦,改变“城市像发达国家,农村像发展中国家”的现状,让农村的有效资源留下来,产生效益,支撑可持续发展,让农民有自己的造血机能,跟上社会发展,还需要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工市民化、脱贫攻坚精准化等方面持续发力。实现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关键,也正在于此。   “耕地累死牛,用水打破头,拖拉机不用了,大片土地成了花布头。”上世纪70年代末,社会上曾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质疑和批评当时的“大包干”。时过境迁,人们的思维、视野较之以往有了极大的开拓,对于新生、未知事物的容纳度也有了显著地提高,能够更加全面、客观、长远地看待周遭的积极变化。“纪念改革最好的方式就是继续深化改革”,正如小岗村将横贯全村的长路命名为“改革大道”,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怀着“改革在路上”的警醒,为了人民的利益,坚定、大胆地向前走。 产业扶贫,精度决定效果对市场机遇的敏感、“能人”的带动、政策的及时跟进,以及产业规模的适时培育,都可以作为产业脱贫的普遍经验予以推广   “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安徽考察时强调,产业要适应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创新完善。这一要求为进入决胜阶段的扶贫攻坚工作指明了方向。   做好产业扶贫工作,关键在于各地找准自身定位,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创新完善。以往,在基层采访扶贫工作中,最常听到的问题就是“资本下不来”“农民不动弹”,以及“没规模、没市场”,等等。矛盾与问题虽然五花八门,但背后的成因却有着相似性,那就是对自身定位的不清晰。看到周边县乡靠某个项目脱贫致富了,便不考虑自身特点,一拥而上,结果造成极大的浪费。   民间有句大白话:“一团乱麻,找出线头”。对于产业扶贫而言,这个线头就是基于精准定位的产业与项目。以项目带动,形成品牌与规模,激发农民的致富内生动力,才能对资本、人才产生吸引力,形成“穷人看能人、能人盯项目、项目贴市场、市场引资本”的良性循环。比如,陕西户县东韩村的农民画,脱胎于刺绣、年画、剪纸等民间艺术,从少数人创作到家家户户执起画笔,从民间行为到政府专项支持,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与酝酿,成为响亮的农民画品牌。如今仅仅在东韩村,创作农民画的家庭年毛收入就有数十万元。   事实上,类似东韩村的故事还有不少。比如笔者采访过的宁夏固原彭阳县陈沟村,该村曾是个贫困村,借着生态建设的机遇大力发展苗木产业,从几个人的小打小闹到全村跟着学,再到如今发展多元化经济林产业,不仅仅实现了脱贫致富,还涌现出不少科技能手、土专家。这些地方的产业脱贫经历告诉人们,脱贫致富的路径既有偶然性,更有必然性。对市场机遇的敏感、“能人”的带动、政策的及时跟进,以及产业规模的适时培

文档评论(0)

baobe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