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药物化学案例参考答案
案例-1
药物研究的重大失误----“反应停”事件
沙利度胺于1956年在原西德上市,主要治疗妊娠呕吐反应,临床疗效明显,因此迅速流行于欧洲、亚洲、北美洲、拉丁美洲的17个国家。1960年左右,上述国家突然发现许多新生儿的上肢、下肢特别短小,甚至没有臂部和腿部,手脚直接连在身体上,形状酷似“海豹”,部分新生儿还伴有心脏和消化道畸形、多发性神经炎等。“海豹肢畸形”患儿在日本约有1000名,原西德大约有8000名, 全世界超过1万人。
“海豹肢畸形”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海豹胎畸形”是由于患儿的母亲在妊娠期间服用沙利度胺所引起的。当时使用的药物是消旋化合物,造成畸胎的原因出自代谢转化产物。S-(-)-沙利度胺的二酰亚胺进行酶促水解,生成邻苯二甲酰谷氨酸,后者可渗入胎盘,干扰胎儿的谷氨酸类物质转变为叶酸的生化反应,从而干扰胎儿的发育,造成畸胎,而R-(+)-异构体不易与代谢水解的酶结合,不会产生相同的代谢产物,因而并不致畸。两个对映体都有镇静作用,若当初生产该药物时将旋光异构体分开,去除S-(-)-异构体,单用R-(+)-异构体治疗孕吐,就可以避免产生畸胎的惨祸。
该悲剧使人们从中吸取了哪些深刻的教训?
案例-2
奥沙西泮的鉴别
根据2005版《中国药典》,奥沙西泮的鉴别:取本品约10 mg,加盐酸溶液15 ml,缓缓煮沸,置冰水中冷却,加亚硝酸钠试液4 ml,用水稀释成20 ml,再置冰浴中,10 min后,滴加碱性β-萘酚试液,即产生橙红色沉淀,放置颜色渐渐变暗。
此试验能否鉴别地西泮和奥沙西泮,为什么?
案例-3
苯巴比妥与苯妥英钠
1912年,苯巴比妥作为催眠药物在临床应用不久,就被发现是良好的抗癫痫药物。1938年,人们发现苯巴比妥的缩环类似物苯妥英具有更好的抗癫痫作用,至今成为治疗癫痫大发作的主要药物。苯巴比妥缩环的另一个类似物乙琥胺也具有较好的抗癫痫作用,特别是对癫痫小发作具有较好的疗效。
如何用化学方法鉴别苯巴比妥和苯妥英钠? (略)
试探讨这种环的变化在新药研究与开发中的意义。
在新药设计中,含有环系的活性化合物,可以用多种方法对其进行结构修饰,如环的扩大和缩小、开环和闭环等。将苯巴比妥的巴比妥环转变成含有乙内酰脲环的苯妥英时,通过消除一个羰基使环缩小,但两者都具有很强的抗癫痫作用。在对环状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优化时,可以借鉴由苯巴比妥发现苯妥英钠的方法,去寻找活性更优的化合物。
案例-4
合理用药-镇静催眠与抗精神病药物
患者,男,20岁,因“高处坠落伤伴双下肢疼痛、活动障碍、意识不清、二便失禁”收住入院。经脑外科会诊并结合CT,确定患者无颅内损伤,但患者夜间和上午烦躁不安、大声喊叫的精神症状较严重。由于患者吵闹厉害,主管医生连续9天使用了镇静催眠药物“注射用苯巴比妥钠”,故患者一天内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昏睡状态。
医生用药是否合理?为什么?
苯巴比妥为长效巴比妥类镇静催眠药物,当时患者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昏睡状态,显示患者已有蓄积中毒征象。苯巴比妥的连续使用不仅可导致蓄积中毒,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和药效,还容易引起呼吸中枢抑制。
根据所学的药学知识,你认为应该采取什么用药方案?
建议临床医生停用苯巴比妥(需要时可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地西泮)采用抗精神病药物如奋乃静控制症状。
案例-5
伤感的抑郁症
抑郁症还有一个伤感的名字----海明威综合症。荣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以中篇小说《老人与海》闻名于世。1960年,海明威被诊断患有抑郁症,医生对他采用电击治疗,而痛苦的电疗严重伤害了他的记忆力。1961年7月2日早晨,61岁 的海明威用一颗子弹终结了自己的生命。
抑郁症与自杀有何关联?医生为什么采用痛苦的电击疗法?
抑郁症是造成自杀的首要原因。为了让公众对自杀引起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自杀预防协会设立9 月10 日为世界预防自杀日。因为当时医生认为使他康复的最佳手段是电击治疗。
如果他生活在现在,结局会有所不同吗?
如果他生活在现在,通过积极的药物治疗,也许他的病就会得到治愈,享受到生活真正的快乐。
案例-6
帕金森病
患者,男性,60岁,退休干部。诊断帕金森病已3年。一直服用小剂量美多巴。听在美国的亲属说,增加美加巴的用量,可提高生活质量,于是自行加量。近半年,出现颈部不自主运动和“剂末现象”。医生建议他加服“溴隐亭片”后颈部颈部不自主动作减少,加用“息宁”(卡比多巴和左旋多巴的复方缓释片)后,症状波动现象消失。
为什么美多巴服用过量会现颈部不自主运动和“剂末现象”?
这是外周组织中形成大量的DA 所造成不良反应。“剂末现象”是指药效维持时间越来越短,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