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圣拳学 口诀.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圣拳学 口诀

文圣拳 一、拳学思想 文圣拳是中国传统武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其拳学思想受中国传统的人天观和整体观的影响,主张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重武德,讲武学。它把拳术动作与道家的导引、吐纳术相结合,注重意识、呼吸和动作的内外统一;把拳术中的螺旋缠丝运动与中医学的人体经络理论相结合,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人体本能。几百年来,它虽然历经沧桑,但仍然保留着古朴自然,简单实用,养生与实战为一体,二次呼吸和二次、三次发劲为特色的独有风貌。?? 文圣拳在技击方面主张集中整体优势,赢得良好的战斗空间;争取主动,积极进攻;以我为主,以静制快、以动制快,以变应变。其头趟母架包含了该拳的拳理和技击精华,只有三十二式,不繁琐。既没有高难动作,也没有纵跳,腾空等比较剧烈的运动,舒缓平和,易学易练,老少、男女、体质强弱都能适应。其训练过程是产生内变的过程,可以改善体质,有病去病,无病强身。并能促进青少年的身体发育,改善体形,强健体魄;对于中老年人也是一项很好的体育运动。由于文圣拳中长寿老人甚多,有“八十出功,九十步松”的说法,而一代宗师宋传平老先生,在1986年,以94岁高龄参加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并获雄师金奖,享年104岁。故人们又称文圣拳为能使弱者强、强者仁、而仁者寿的“长寿拳”。 二、起源和发展 文圣拳起源于十七世纪中叶 明末清初 。创始人刘奉天(1621—1693)宗师,自幼研习家传导引术,后经高人指点,修行道家内功,造诣极深,后定居山东单县练武,著有《八卦八书歌》。在他的徒弟中有八位比较著名,其中郜云龙(离卦之首)精通祖传的宋太祖三十二长拳、六合大枪和跃步奇枪。刘与郜师徒二人共同研创了“文圣功”,又称“五步架”或“长寿拳”,享誉河北、河南、直隶、山西、山东一带。 郜云龙之女嫁到山东冠县后,她的儿子杨士海全面继承了离卦的文功和武功的功理、功法。杨士海的主要门人是山东省嘉祥县的杜宏信,其子杜玉珍又将文圣拳推广到江苏、安徽一带,其弟子侯宪章(嘉祥县人)充实发展了文圣功套路内容,将原静步功架变为活步功架;杜另一弟子高皇(嘉祥县人、清朝武举人)将六路梅花大刀发展为九路梅花大刀。杜玉珍之孙杜金房又将该拳全部传授给得意弟子——山东省汶上县南旺镇宋庄的宋传平。?? 宋传平(1892-1996)作为古传文圣功的重要传人,全面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了该拳的文功和武功。28岁时,他在自家农田的小屋里一住就是八年,每天坚持修文练武,除家人按时送饭外,不许有任何打扰。他主张练拳不能以每天练习拳架多少趟为标准,要以练习各种单式动作的品劲和发劲为主。通过无数次的练习,将拳法的一切原理贯穿到每一个单式动作中,并以得劲为目的,使自身含有所习各种劲力。这样运用时才能自然得劲,随意而发。?? 6 他反对封建迷信的修炼思想,把一生所学从民间原有的玄学中剥离出来,在晚年逐一定架、定式取名。由于该拳的拳学思想深受儒家文化的浸染,故与儿子宋如一共同将该拳定名为“文圣拳”,取武中文功之意,为该拳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被后人尊为文圣拳第一代宗师。 1983年,有关文圣拳的录像资料被国家体委和山东体委入库保存,列为全国71种优秀传统名拳暨山东省四大名拳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先后有美国、委内瑞拉、英国、日本、瑞士、意大利、南非、西班牙、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的武术友人到宋庄拜访、学习。 1986年,宋传平以94岁高龄参加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获雄师金奖,《中华武术》等杂志对他进行了专题报道;1990年,老人的文功结印照片刊登在美国的武术杂志上。九十年代初,百岁老人宋传平还眼明耳聪,满头白发有三分之二重新变为黑发,还长出了新牙,身强体壮的活到了104岁。 宋如一(1916—1991),山东省汶上县南旺镇宋庄人,早年随父宋传平习武。他的文功和武功俱臻上乘,全面继承了本门功夫的理法精要,为其以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被尊为文圣拳第二代宗师。 宋如一自幼酷爱武术,少年时,随叔父习练外家拳,后经过旧门规认可,随父亲系统地研习内家功夫。因他悟性极好,聪明过人,加之父亲的言传身教和自己的刻苦努力,因而较好地悟出拳里所蕴含着的自然之理,并通过实练演化成自身的功夫。 抗战爆发后,宋如一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艰难环境磨练了他的意志,对其拳学思想也进行了一次洗礼,使他从旧思想中脱颖而出,开始了新的拳学探索之路。解放后,他被安排到地方工作,这时的他已不是一个思想保守、注重招式、方法的旧拳师,而是一位思想进步,有极高文化修养和拳学见解的继承人。 宋如一习拳喜欢依法寻理,非常重视拳架内在的质量。特别强调,练拳要千学万练,但不能蛮练,要用心去练。事物皆有道理,只有明理,才可变化。练拳更要升华自己的人格修养,一个人只有正派、无私,才能有凛然正气和大无畏的精神。练拳的过程是引导自己辨是非,明生死,成才气的过程,所以,真正的拳

文档评论(0)

ma337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