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杂合粳稻两系不育系的高培养力原因研究.doc
杂合粳稻两系不育系的高培养力原因研究
摘要 在花药培养的研究过程中筛选到1份高培养力的杂合粳稻两系不育系材料,通过对其高培养力原因研究,结果发现,愈伤诱导率和绿苗分化率的协调提高是该份材料培养力高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杂合粳稻;两系不育系;花药培养;高培养力
中图分类号 S51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9-0048-01
花药培养的分化力高低直接关系到花药培养效果的好坏。筛选培养力高的材料一直是花药培养的追求目标。花药培养在水稻育种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常规稻的选育、三系不育系的提纯以及快速选育还是两系不育系的选育,都取得了突出的成果[1]。为了提高花药培养在育种中的应用效率,形成一定规模的花培苗群体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不断优化培养基的配方、提高花药的培养力是花药培养研究的热点。
不同的学者已从基因型[1]、短光[2]、射线[3]、低温预处理[4]、激素[5]、高温热击[6]等多个方面着手,深入研究能够提高花药培养力的因子。在研究不同基因型材料的花药培养的过程中,获得一个高培养力的杂合粳稻两系不育系配制的F1组合材料,对其高培养力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2013年春在海南配制粳型两系不育系杂交组合P31S/K14S,2013年夏种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新镇新浜育种基地,单株移栽。
1.2 试验方法
1.2.1 花培材料取样与预处理。9月11日,当剑叶叶枕距10 cm左右,并且通过手触摸可以感觉到分化的幼穗时,剪取穗子为供试材料。剪取的穗子保留2片叶,为防止幼穗遭到污染,用75%酒精对稻穗表面进行充分的消毒,待酒精基本挥发后,用湿的无菌纱布包裹后置于冰箱5 ℃冷藏室进行低温预处理10 d。
1.2.2 花药培养。接种前,挑取处于单核靠边期的稻穗用70%酒精处理30~60 s,1%次氯酸钠处理20 min,3%双氧水处理10 min,无菌水冲洗4~5次。接种时,选取淡黄绿色的小穗,剪去颖壳基部,将花药倒进诱导培养基,26 ℃下暗培养,以诱导愈伤。为了提高愈伤率,在花药接种7 d后,在30 ℃温度下处理24 h进行热刺激,再转入26 ℃条件下正常培养至愈伤生成。当愈伤长到2~3 mm时,转移到分化培养基,分化绿苗,为了提高绿苗率,先于25 ℃黑暗培养3 d,再置于25 ℃、2 000~3 000 lx光照光周期条件下(12 h光培养、12 h暗培养循环)培养。当分化的绿点长到8 cm左右进行生根壮苗,培养一段时间进行炼苗后移栽至大田。定期调查愈伤诱导与绿苗分化情况,计算愈伤诱导率、绿苗分化率和花药培养力,数据采用Excel分析。
1.2.3 培养基配方及相关参数计算公式。培养基配方如下:诱导培养基为M8,附加2,4-D(2 mg/L)、脯氨酸(300 mg/L)、谷氨酰胺(500 mg/L)、麦芽糖(55 g/L)、水解酪蛋白(0.3 g/L)、琼脂(7.0 g/L),调pH值5.8~6.0;分化培养基为MS,附加KT(2 mg/L)、6-BA(2 mg/L)、NAA(0.2 mg/L)、IAA(0.2 mg/L)、蔗糖(30 g/L)、水解酪蛋白(0.2 g/L)、琼脂(7.0 g/L),调pH值5.8~6.0;生根培养基为1/2MS,附加NAA(0.1 mg/L)、蔗糖(20 g/L)、琼脂(6.8 g/L),调pH值5.8~6.0。计算公式如下:
愈伤诱导率(%)=诱导的愈伤数量/接种的花药数量×100
绿苗分化率(%)=分化的绿苗数/有效分化的愈伤数量×100
培养力(%)=愈伤诱导率×绿苗分化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花药培养力
P31S/K14S的愈伤诱导率、绿苗分化率、培养力分别达到了43.86%、42.62%和18.69%。与现有报道的水稻花药培养的研究结果相比,P31S/K14S的愈伤诱导率和绿苗分化率单个指标都不是最高的,但是两者的平衡性是最好的。其他材料大部分都是愈伤诱导率高,绿苗分化率就低,绿苗分化率高,愈伤诱导率就低,两者呈负相关[7]。
2.2 结实株率
经统计,Z32(P31S/K14S的F1代)收获的可育单株为39株,按照成活苗数662株计,结实株率为5.89%。其中柱头外露率表现较好的单株8株,占成活苗数的1.21%,占可育株的20.51%。
2.3 柱头外露单株的柱头外露率
由表1可知,花培柱头外露单株的穗型大小不一,穗总粒数最少的为36粒,最多的达到79粒,极差为43粒;花培柱头外露单株的结实率差异也很大,最低为14.81%,最高的可以达到88.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