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术后辅助治疗 ⅠA~ⅠB期患者: 为低危患者,95%~100%可手术治愈,无需术后辅助治疗,以病因预防为主。 ⅡA~ⅢA期患者: 为中高危患者,25%左右存在复发和死亡风险,一般倾向于行术后辅助治疗。 术后辅助治疗 大剂量干扰素(IFNα-2b) 中国患者使用大剂量IFNα-2b推荐 300万-600万-900万U剂量爬坡,常规每天剂量1800万~2200万U,每周5天,共4周,之后改为900万U,每周3次,共11个月。 放疗 一般认为MM对放疗不敏感,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例如有骨转移、脑转移、淋巴结清扫后残留或复发及头颈部(特别是鼻咽部)MM患者,放疗仍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宜采用大分割方式。 晚期MM全身治疗 晚期MM患者预后较差,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一般以个体化的综合治疗为原则。 化疗 生物化疗 免疫治疗 靶向治疗 晚期MM全身治疗 (一)化疗 MM敏感的化疗药物有达卡巴嗪(DTIC)、替莫唑胺(TMZ)、铂类、长春碱、紫杉醇、福莫司汀等。 这些药物的单药客观有效率(ORR)均低于20% 联合化疗方案与DTIC单药相比,“增毒不增效”,更无生存优势 。 晚期MM全身治疗 (二)生物化疗 生物化疗指化疗联合白介素 2(IL-2)和(或)干扰素(IFN)治疗。 治疗MM的有效率20%~40%,高于常规化疗,但并未产生生存益处。 疾病进展时间和总生存期均无获益 。 晚期MM全身治疗 (三)免疫治疗 1. 不推荐IFN-α单药治疗Ⅳ期MM 除了可能将其应用于含IL-2的生物化疗,IFN-α通常不推荐作为进展期MM的单药或与化疗联合治疗。 含IFN-α联合治疗方案中最有价值的,可能是与其他免疫治疗(如多肽疫苗等)联合按合理次序用于辅助治疗 晚期MM全身治疗 (三)免疫治疗 2. 大剂量IL-2仍是Ⅳ期MM较佳治疗选择 IL-2剂量为60万~72万 IU/kg,静脉给药,每8小时1次,共14次,休息9天后重复 。 小剂量IL-2不适宜被推荐用于Ⅳ期MM的治疗。 晚期MM全身治疗 (三)免疫治疗 3. 树突状细胞( DC)疫苗可尝试使用 晚期MM全身治疗 (四)靶向治疗 索拉非尼、舒尼替尼、贝伐单抗、伊马替尼、抗CTLA-4单抗、抗Bcl-2单抗等药物已进入临床实践阶段 随访 0期和原位癌患者 : 推荐(至少)每年行皮肤检查,根据患者危险因素(如皮肤类型、家族史、有无痣发育不良、非黑色素瘤皮肤肿瘤病史等)决定检查频率。 随访 ⅠA期患者: 应根据临床情况每3~12个月询问病史并查体(重点检查区域淋巴结和皮肤),根据患者危险因素(至少)每年行皮肤检查,教育患者何时并如何检查皮肤和淋巴结(每月)。 随访 ⅠB~Ⅲ期患者: 前3年每3~6个月、后2年每4~12个月、以后至少每年1次询问病史并查体。 ⅡA~Ⅲ期患者推荐每4~6个月复查1次胸腹部CT、浅表淋巴结B超、LDH、肝功和血常规,每12个月复查1次脑部CT(或MRI)及骨扫描。 随访 Ⅳ期无病生存患者: 无论何种类型,随访原则皆与Ⅲ期相似。 谢 谢 恶性黑色素瘤 MM 中国黑色素瘤诊断治疗共识 (2008) 概述 MM是皮肤肿瘤的一种,由位于表皮基底部的黑色素细胞恶变而成 。 90%的MM发生于皮肤,最常见于背部、胸腹部和腿部,也可见于足底、指趾、甲下和头皮,少数发生于外阴、消化道和眼内。 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 流行病学 MM是所有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增长最快的肿瘤,年增长率约3%~5%。 MM平均发病年龄为45岁,50岁以后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白种人发病率高于其他肤色人种 。 女性稍多于男性。 病因学 确切的病因不清楚,但目前已经证实与此病有关的因素有: 日照:紫外线中的UVA和UVB均可诱导MM的发生 。 种族 外伤刺激 遗传因素 病理类型 常见病理类型 : 浅表扩散型 结节型 恶性雀斑样 肢端雀斑样 病理类型浅表扩散型,结节型,恶性雀斑样,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 病理类型 浅表扩散型:(主要发生在普通皮肤的黑色素瘤亚型,以水平生长期为特点,表现为大的肿瘤性色素细胞在鳞状上皮之间呈铅弹样或派杰样播散。) 最常见 ,约占常见病理类型的70%。 好发于背部和女性下肢。 通常由痣或皮肤的色素斑发展而来,一般外观不规则,颜色各异,可呈棕黑、粉、白、灰色甚至脱色素,边缘可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