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喊你回家资料.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紧扣孔子所处的时代。 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注解】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但在这里“敬事”的主语是“引导者”“治理者”,所以皇侃在《论语义疏》中解释为:“为人君者,事无小大悉须敬,故云‘敬事’也。”(4)爱人:皇侃解释为:“虽贵居民上,不可骄慢,故云‘爱人’也。”(5)以时:皇侃说:“谓出不过三日,而不妨夺民农务也。”意思是征民外出不要时间过长,以免耽搁农时。朱熹《论语集注》的解释说:“时,谓农隙之时。这是说要役使百姓避开农时耕作与收获。 【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十万军队的国家,要严谨认真、心存敬畏地办理国家大事,同时还要恪守信用,节约开支并且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评析】本节孔子既是在对诸侯国的执政者说治国方略,又是孔子自己关于治理国家的政治理念。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中关于“爱人”一节,康有为说,孔子的“爱人”是指泛爱一切人。但本节里所说的“爱人”并非此意。这里的“人”和后面的“民”是有区别的。 “人”是指官吏臣僚,是有地位的人;而“民”则是普通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反映了孔子的治国理念。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曾说:“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这话虽然不错,但如果要求那时的孔子能有为“民众”本身设计的治国方略的话,就是鼓励民众犯上作乱,这对孔子来说,对那个时代来说,都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是时代所限,我们不能将板子打在孔子身上。 【原文】8·9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注释】(1)民:原指眼睛被刺伤的奴隶,此处指底层的百姓,而不是普通的士人。? 【译文】孔子说,“对于底层百姓,能够让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做事,就让他们去做,不能让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做事,就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如何去做。” 【评析】本章的断句大致上有四种断法: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二,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四是本节的断句。前两种断句是以朱熹和二程为代表的后世儒家纯粹的愚民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阉割,虽然众多注家大多持此观点,但回到孔子时代来说,这种观点应该完全不符合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第三种解说联系到了上面的第八节,有一定道理,解释出来就是“百姓认可,就让他们照着去做;百姓不认可,就给他们说明道理。”这种解说认为孔子有普遍的“爱民”“民本”思想。康有为、梁启超都持这种观点。这种解说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它虽合乎现代人的教育理念,却不符合孔子生存时代的社会伦理,是对孔子思想的美化。现在的这种断句法既结合了上面第八节的内容,也结合了孔子所生存的时代,相对来说较为妥当。 【原文】7·7子曰:“自行束脩(1)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注释】(1)束脩:脩(xiū),干肉,又叫脯。束脩就是十条干肉。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初次见面时要拿十条干肉作为学费。后来,就把学生送给老师的学费叫做“束脩”。另有注解说“束脩”是指“束带脩饰”。说古人年龄到了十五岁,才可以束带脩饰来见外人。后者或许更能见出孔子的伟大,但前者或许更符合真实的历史。 ?【译文】孔子说:“自愿拿着十条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诲他的。”? 【评析】有人说孔子虽然说是要“有教无类”,却还要学生交十束干肉作学费,贫穷人家交不出十束干肉,不就不是“有教无类”的范围里了么?孔子在当时社会中要做教育又没有什么社会收入来源,如果再没有学费什么的,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保证,还谈什么教育,更别说什么有教无类了不是? 3.学习用文字演变来解读 【原文】1·1子曰(1):“学而时(2)习(3)之,不亦说(4)乎?友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但第一个遇到的问题就是“学习并时常温习和练习,是件很快乐的事”这个问题无法解决。因为所有的中国人从小读书都被教诲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但每个人也都很困惑,我们都是时常温习和时常练习,但却一点也不快乐。尤其是放到现在,中学的应试教育压力越来越大,学生的学习有近三分之二的时间都用来温习和练习,到最后的结果是高考一结束,学生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把书烧掉或者撕掉或者扔掉来表达他们对学习的憎恶!这不是孔老夫子睁着眼睛说瞎话么?老师这样讲,学生也没有表达的权利,只能在内心深处诅咒孔子。 其实这种翻译是误读了孔子的。 “习”作“习得”也就是有收获有成就感,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试问,哪一个学生没有经历过苦思冥想后做对一个题目的快乐呢?哪一个学生没有经历过学习并能收获并获得成就感的快乐呢?只不过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