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化铵微囊的研制资料.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班级 姓名 氯化铵 氯化铵(化学式:NH4Cl)无色立方晶体或白色结晶,其味咸凉有微苦。易溶于水和液氨,并微溶于醇;但不溶于丙酮和乙醚。水溶液呈弱酸性,加热时酸性增强。对黑色金属和其它金属有腐蚀性,特别对铜腐蚀更大,对生铁无腐蚀作用。 氯化铵由氨气与氯化氢或氨水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得到。 水溶液呈弱酸性,加热时酸性增强。对黑色金属和其它金属有腐蚀性,特别对铜腐蚀更大,对生铁无腐蚀作用。 理化性质: 药理作用: 1.祛痰作用 口服后刺激胃粘膜的迷走神经末稍,引起轻度的恶心,反射性的引起气管、支气管腺体分泌增加。部分氯化铵吸收入血后,经呼吸道排出,由于盐类的渗透压作用而带出水分,使痰液稀释,易于咯出。 2.利尿作用 能增加肾小管氯离子浓度,因而增加钠和水的排出,具利尿作用。 3.酸化体液和尿液。 适应症: 祛痰,也用于酸化尿液和碱血症。 禁忌证: 1.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2.代谢性酸血症患者禁用。 3.严重肝、肾功能减退、溃疡病、代谢性酸中毒禁用。 注意事项: 1.慎用:镰状细胞贫血患者服用可引起缺氧和(或 酸中毒,应慎用。 2.药物对妊娠的影响:孕妇在接受大剂量本药治疗时,可导致孕妇及婴儿产生不良反应。 3.药物对哺乳的影响:因对哺乳期妇女的服药安全性研究尚未确定,所以建议不要服用本药。 4.用药前后及用药时应当检查或监测: 1 血气分析等酸碱平衡分析指标; 2 血氯、钾、钠浓度测定。 5.为减少胃黏膜刺激,本药宜溶于水中,饭后服用。 6.过量可致高氯性酸中毒、低钾及低钠血症。 7.静脉给药速度应该缓慢,以减轻局部刺激。 8.本药不宜与碱、碱土金属碳酸盐、银盐和铅盐、金霉素、新霉素、磺胺嘧啶、呋喃妥因、华法林及排钾性利尿药等合用。 9.本药与桔梗、远志等恶心性祛痰中药减量配伍制成各种制剂(如敌咳糖浆、小儿止咳糖浆、咳停片等 ,既能产生协同增效作用,又可减少不良反应。 微囊 概述: 微囊系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统称为囊材)作为囊膜壁壳,将固态或液态药物包裹成为的药库型微型胶囊。 药物微囊化后的特点: 1、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2、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3、防止药物在胃内破坏或对胃的刺激作用; 4、掩盖药物的不良臭味; 5、防止药物的挥发损失; 6、使某些液体药物固体化,有利于制剂的工业生产; 7、减少复方制剂中的配伍禁忌。 微囊的应用: 用于医药领域的微囊主要是缓释微囊,将药物(囊心物)与高分子成膜材料(囊材)包嵌成微囊后,药物在体内通过扩散和渗透等形式在设定的位置以适当的速度和持续的时间释放出来,以达到更大限度的发挥药效的目的。 常用制备方法: 单凝聚法: 单凝聚法是在高分子囊材溶液中加入凝聚剂以降低高分子溶解度凝聚成囊的方法。 复凝聚法: 复凝聚法系使用带相反电荷的两种高分子材料作为复合囊材,在一定条件下交联且与药物凝聚成囊的方法。 上述两种方法都适用于难溶药物 溶剂—非溶剂法: 在囊材溶液中加入一种对囊材不溶的溶剂(非溶剂),引起相分离,而将药物包裹成囊的方法。 由于氯化铵易溶于水,所以不能使用单凝聚法、复凝聚法,使用溶剂—非溶剂法。 试验流程: 乙基纤维素20g 加二甲苯 400ml、乙醇 80ml 加氯化铵细粉5g 缓慢滴入正己烷(约50ml) 加纯化水适量 白色固状物 即得氯化铵微囊 置于三角瓶 搅拌溶解 搅拌混匀 置冰水浴 至沉淀完全 离心20min 除去有机层 再次离心20min 重复操作至有机溶媒除尽 45℃干燥12h 实验仪器: 仪器 规格 数量 离心机 1台 天平 1台 量筒 100ml 2支 磁力搅拌器 1台 锥形瓶 1000ml 1个 烧杯 1000ml 1个 胶头滴管 1个 玻璃棒 1个 铝盆 1个 试剂 规格 用量 氯化铵 CP 5g 乙基纤维素 20g 二甲苯 CP 400ml 乙醇 CP 80ml 正己烷 CP 50ml 纯化水 适量 实验试剂: 参考文献: 【1】廖志平,维生素C缓释片的制备,国际医药卫生导报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年第12期(半月刊)。 【2】蔡涛,王丹,宋志祥,佘万能,微胶囊的制备技术及其国内应用进展 ,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2010年第8卷第2 期。 【3】井乐刚,赵新淮,维生素C微胶囊的制备及应用的研究进展,化工进展,2006年第25卷第11期。 【4】兰海霞,孙芸,燕雪花,微囊的制备方法研究进展《亚太传统医药》 2011年01期。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