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如何作养正气?.doc
如何作养正气? 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道德作为基石。然而,道德状况在不同的社会里却差别极大。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在于有无正气。 唐宪宗元和年间,由湖南江西观察使升任京兆尹的杨凭,“修第于永宁里,功作并兴,又广蓄妓妾于永乐里之别宅,时人大以为言。”御史中丞李夷简一直对杨凭的倨傲奢侈不满,乘机弹劾,揭发其在江西任上的贪赃罪。刑部和大理寺审理后,认定罪名成立,杨凭被发配到贺州临贺县,仅给予相当于县尉的待遇。在杨凭定罪遭贬之时,至亲好友没有一人为其送行。然而当时担任栎阳县尉的徐晦,因为自己从平民起就得到杨凭的赏识,从制科登第到担任县尉都曾得到杨凭的荐举,于是,他独自一人把杨凭送到蓝田话别。曾经担任过宰相的权德舆,与杨凭的交情极深,知道徐晦要去送别杨凭,就问徐晦说:“今日送杨凭,诚为厚道之举,但你不怕受连累吗?”徐晦答道:“我自布衣受杨凭眷顾,当他流播之时,不送一程对得住人吗?”由此,权德舆在官场大加赞扬徐晦之义。 徐晦想不到的是,没过几天,发起弹劾杨凭的李夷简就推荐徐晦担任监察官员。当徐晦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时,他问李夷简道:“我一直与您无交往,您因何信任我而奖掖后进?”李夷简直率对答说:“你不辜负杨凭,就决不会辜负国家。” 类似的例子在唐代并不少见。唐宪宗时期的宰相皇甫?,是一个历史记录并不光彩的官员,是一个擅长搜刮民财以取悦皇帝的高手。“?虽有吏才,素无公望,特出聚敛媚上,刻削希恩。”在唐宪宗提拔皇甫?当宰相时,裴度反对,上表指出“皇甫?自掌财赋,唯事割剥,以苛为察,以刻为明”;受其割剥之人“无不苦口切齿,愿食其肉”;“天下之人,怨入骨髓,陛下近日收为股肱,列在台鼎,切恐不可,伏惟图之”。但宪宗听不进去,执意提拔了他。皇甫?也知道自己名声不好,所以就更加不顾一切地巴结皇帝,排斥异己。他一方面迎合宪宗的炼丹求仙,为宪宗推荐术士柳泌;另一方面勾结宦官,刻薄士卒,为了讨好皇帝不怕激起众怒,形成了一人宠信而天下怨恨的局面。结果是金丹把宪宗吃得暴躁嗜杀,宦官下手弑君,对外宣称“误服丹石,毒发暴崩”,43岁就终结了生命。皇甫?压根儿没想到自己的靠山倒得这么快,宪宗一死,朝野共愤的皇甫?就被赶下政治舞台,贬为崖州司户参军。皇甫?灰溜溜地离开长安时,时任坊州刺史的班肃,因为自己曾经担任过皇甫?下属,出于旧情,独自为其饯行。 班肃同情下台的死老虎,并未受到惩罚。他同样没想到的是,一年后班肃刺史任满,宰相向新皇帝穆宗专门上奏请求提拔奖掖班肃。奏章不长,照录如下:“将欲清风俗,必在厚人伦。窃见皇甫?权位盛时,班行之中,多所亲附。及得罪后,议论立变,憎嫉如仇。俗之衰薄,一至於此!惟班肃以曾为郎官,判度支案,终始如一,独送出城。周行之间,多美其事。今郡秩已罢,望授一省官,以表其行。”班肃由此被提拔为吏部的司封员外郎。显然,这种提拔,鼓励的是超越政治的道义,鞭挞的是见风使舵的圆滑,正气由此得以褒扬。 从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唐朝在安史之乱后还能存续多年,不是没有缘由的。官场乃至社会上的正气,是王朝存续的生命线。这两个例子告诉人们,作养正气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首先,要通过各种措施,把潜在的无意识价值取向中符合正气的内容揭示出来,加以有意识的倡导和弘扬。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会积淀出下意识的行为规范,凝结为自然而然的价值准则。正气只有进入无意识层面才是真正气,但无意识的东西不加呵护就有可能会损耗丧失。例如,上面这两个为失势官员饯行的例子,事主很可能仅仅是出于“对得住人”、“以德报德”的朴素心理,而这种心理符合为人之道和朋友之义。执政者以赞许、彰扬的方式肯定这种道义,把这种道义由自然而然升华为努力使其然,方可使正气弥散于社会之中。 其次,上层的行为必须同倡导的价值取向吻合,尤其要防范口号和行为的背离。上面的例子中,朝廷如何对待两位事主是最为关键的。如果说,上层口头倡导的是刚正不阿之行,而实际提拔的是阿谀奉承之徒,所谓正气很快就会变成弄虚作假之气。周密《齐东野语》中记载,张说为承旨,朝廷官员多巴结张说,而以正直著称的王质与沈瀛互相诫勉,绝不拜访讨好张说。但诫勉之后,王质就偷偷去拜访张说;进去一看,沈瀛已经先在那里。两人都感到不自在。造成这种情景的原因固然是王质和沈瀛口是心非,然而这种口是心非恰恰是张说喜欢别人奉迎巴结引发的。任何管理者都要明白,“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下面看的不是上级的宣言,而是上级的行为。二者背反,就不是作养正气而是戕贼正气。 最后,要让有正气者得实惠。正气凛然而受苦受难者固然可歌可泣,但那只能是少量社会精英的自我牺牲行为,不可能成为大众流行风尚。不要指望官场上人人成为海瑞,更不要指望社会上人人成为圣徒。弘扬正气的奥秘,在于把道义和利益结合起来。上面的例子中,坚持道义者得到提拔重用,见风使舵者遭遇排斥出局,正气自然会充盈;坚持道义者被贬斥,见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