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川南区块2号煤层排采效果主控因素分析.docVIP

延川南区块2号煤层排采效果主控因素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延川南区块2号煤层排采效果主控因素分析.doc

延川南区块2号煤层排采效果主控因素分析   摘 要: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是鄂尔多斯盆地煤层气的主要富集带,也是我国最有利的煤层气勘探地区之一,煤层气勘探开发程度相对较高。延川南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构造上位于晋西挠折带、渭北隆起和伊陕斜坡的交叉部位。通过对该区块区域构造、成煤环境、煤储层条件研究,对区块2号煤层排采效果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沉积环境、煤体结构、煤层解吸压力是区块单井排采效果的主要控制因素。 关键词:延川南 煤层气排采 主控因素 鄂尔多斯盆地 一、概况 延川南区块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河东煤田南段,以黄河为界分为山西省部分和陕西省两部分。区块东西宽22.38km,南北长33.18km,面积701.4km2,含煤面积672km2。 区块主要含煤层系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煤层埋藏深度多在1500m以内,本文研究的目标煤层山西组2号煤层是区块分布最稳定、单层厚度最大的煤层,是煤层气勘探开发的主要目标煤层。 二、煤层气地质特征分析 1.区域构造特征 区块整体构造简单,整体为一走向为NE-NNE,倾向NW的单斜构造。断层总体以小断层为主,逆断层多,正断层少。南部断层不发育,向北断层逐渐变多。构造活动北部地区强于南部地区。受区域单斜地层的控制,断裂多呈NE、NNE向展布,与区域构造方向一致。区块中部发育的两条北东向逆断层,规模较大,是工区内最重要的断层,区块东南部也发育一条北东向的正断层。 根据构造特征,延川南区块可进一步划分出3个次级构造单元,分别为谭坪构造带、万宝山构造带、中部断层破碎带。谭坪构造带煤层埋深600~1000m,万宝山构造带煤层埋深1000~1500m,是煤层气开发的主体构造单元。 2.含煤岩系沉积环境与煤层分布特征 以往对鄂尔多斯盆地沉积体系的分析研究普遍认为[1,2],进入二叠系下统山西组沉积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受北部古陆抬升的影响,海水逐渐向东南退缩,发育了以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支间沼泽及支间平原亚相为主的沉积体系。 通过对本区块山西组岩芯描述和砂体展布特征分析,结合以往沉积特征研究,认为区块山西组主要为陆相三角洲平原沉积,沉积微相包括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河边高地、分流间湾沼泽和湖洼沼泽。河道间为分流间湾沉积,主要为泥砂互层沉积,也是煤层的主要富集区。区块2号煤层厚度4.3~5.56m,平均4.90m,聚煤中心位于区块东北部和西南部,并向盆地深部减薄。2号煤层全区普遍含夹矸1~3层,厚度0.1~1.3m,南部地区夹矸厚度薄,层数少,北部地区夹矸厚度及层数均增大。这也反映了区块东北部沉积环境的相对不稳定,泥潭沼泽被淹没,成煤环境遭到数次破坏。 3.煤储层条件 3.1煤质特征区块2号煤层宏观煤岩组分以亮煤为主,夹少量镜煤和暗煤,偶见丝炭薄层,玻璃光泽-强玻璃光泽,煤体结构以块状碎裂煤为主,区块北部构造活动相对强烈,煤体结构破坏程度大,以碎粒煤和糜棱煤为主,煤体结构相对较差。 2号煤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含量27.6~81.6%;次为惰质组,含量9.2~69.5%,矿物含量0.2~13%,壳质组含量极少,成煤环境以还原环境为主。 2号煤镜质体反射率变化为1.99~2.44%,变质程度高,属贫煤-无烟煤,由东南向西北随埋藏深度加大而增高。 2号煤挥发分变化范围8.75~20.36%,平均值10.48%,为低挥发分煤,挥发份含量总体由东南部浅层向西北部深层逐步变小。灰分含量为8.81~26.54%,平均值16.47%,灰分含量总体变化不大,煤层水分含量极低,均小于2%。 总体来看,区块2号煤层为中低灰分含量、低挥发分、高变质程度的贫煤-无烟煤,具有较强的生气能力和吸附能力,这种煤质特征与临区大宁-吉县区块具有一致性[4]。 3.2渗透率、含气性 区块2号煤层总体属于低孔、低渗、中高含气量地区。区块实测2号煤储层渗透率范围介于0.01735~0.1698md;实测含气量分析2号煤层含气量4.29~20.38m3/t,平均为9.96m3/t。煤层埋深对含气性的控制作用明显,在埋深1500m以浅的地区,煤层含气量与煤层海拔呈负相关关系,即煤层海拔越低,煤层含气量越高。 三、排采主控地质因素分析 1.沉积环境 煤层沉积环境对排采效果的控制作用明显,一方面连续的有利的成煤环境利于煤层的连续沉积,通过煤层气夹矸厚度与单井产量关系研究发现,煤层夹矸厚度越大,单井产能越低,夹矸厚度0~0.6m,单井产能大于1000m3的井比例为65.6%,夹矸厚度大于0.6m,单井产能大于1000m3的井比例仅为10%。另一方面,沉积盖层的发育对煤层气的储藏具有极大的影响,区块煤层的顶板为致密泥岩,厚度2~14m,对煤层气的保存起到了很大的封堵作用。 2.煤体结构 煤体结构对产气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对煤层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