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话的特点.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崇明话的特点

关于崇明话的特点 太白诗云: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此处之瀛洲,或言扶桑日本。不过蚕卧于上海北侧的一个小岛,自明代起亦享“东海瀛洲”的美誉,这便是崇明。崇明长期隶江苏省,直到58年划入上海辖内,因此在上海所有的区县内,崇明方言算是最与众不同的异类,更接近启东、海门地区。在我所接触的上海滑稽戏中,从来不乏模仿崇明话的段子。但我从未听到过真正像样的,惟有丑化和搞笑,这也是我一贯反感以模仿方言为乐的上海滑稽戏的原因之一。崇明四面环水,交通不便,因此方言受外部影响的几率也极小,在吴语北部边界地区中,算是比较稳定的,当然,会是比较古老的。 崇明方言,属吴方言系统的一支——吴语太湖片沪苏嘉小片。是吴语北部边界地区比较稳定、比较古老、很有其自然特点的一种方言,也是今天上海地区方言的主要区域之一。由于崇明岛在历史上四面环水,交通不便,不易受外部方言的影响。因此,崇明方言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有其独特的历史传承、语言特征、生动表现力。语音、语汇、语法自成一系。比较生涩难懂,至今仍充满着浓厚的古意、吐气,有着特殊的文化价值。海话经常听听的话还是很容易学会的,但是崇明话不同听的再多也不一定听的懂,崇明话也是属于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她是和我们伟大的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总有相近之处。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过的最为强势的文明,中华文明是我引以为傲的资本,对于其分支我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从语音上来看,崇明话保留了相当多的古拙塞擦音。举个例子,陈和神、除和时,住和自等,在上海话中,声母都是干净的清声S,而崇明话前者Z的发音则给人浑浊之感。这也是很多人认为崇明话笨拙难听的原因吧。虽然自己并不否认这一点,不过如果说这是一种古拙的存留的话,倒也是一种令人怀念的古风呢。 崇明人说话很简练,“不要”就说“拗”,“不要吃”就说“拗吃”,“不要走”就说“拗走”,所以,上海独角戏演员喜欢用来当笑料,其实,剔除人们对崇明话产生的误解,生活的崇明话是很有道理的,所以它的生命力很旺盛。崇明是粮棉之乡,尤其棉花,盛开时像花的海洋,在崇明下地就像下花地一样。所以,崇明人把“种地”说成是“种花地”,一字之差,诗意顿生。崇明人大多勤劳,下地劳动把一顿中饭处理得十分简便,所以干脆把“中饭”说成是“点心”。崇明人把“勤俭节约”说成“做人家”,一个“做”字,就将崇明人勤俭持家的细致和精巧描述得既具体又传神。 崇明人历来重视教育,所以,“小孩”称为“小官”,“新郎”称为“新小官”,寓意是从小好好读书,将来取得功名,走仕途之路。由于崇明人重教,许多话就直接继承了汉语中的文言词,文绉绉的,颇有文化意蕴。如“妻子”称作“娘子”,“自己”称为“吾”,“他”或“她”称为“伊”,“脸盆”称作“面锣”,“学费”称为“学钿”,“毛巾”称为“揩面布”,“穿衣服”称为“着衣裳”,“肚子胀”称作“肚膨气胀”等等。 崇明话还有一点特点就是生动,如把“跑得很快”说成“跳出来跑”,把人身上的“污垢”形容成“黑漆”,把“闪电”说成“忽闪”,把“心计”比作“花头巾”,将事情“没有进展”描绘成“蟹沫无声”,把“打嗝”过程刻画成“打急勾”,把“游泳”说成“汰冷水浴”,将做事“有头绪”说成“有经纬”,把“干爹”、“干妈”唤着“寄爹”、“寄娘”,等等。 此外,韵母的声调也是崇明话的特点。她保留了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8个调类,上海话经过时代的变迁已减少至5个。崇明话讲起来抑扬顿挫,近乎夸张,记得自己小时侯听老人说书时,台上兴味盎然,有声有色,自己却云里雾里,不知所谓。 崇明话与上海话同属吴语,虽然差别较大(上海人往往听不懂崇明话,但崇明人一般都听得懂上海话,此也可见语言霸权之一斑),有些词汇是共有的,例如“白相”(玩),但上海话中另一些词汇,一般认为是自英语而来,例如“噶三户”(闲谈,gossip)、时髦(smartly)、盎三(差,on sale)、混枪势(chance)、茄门相(没兴趣,German)、红派司(证件,pass)等[14];这些无疑都是在上海形成而后引进到崇明话中来的日常用语。值得注意的是,另一些上海话词汇如“老克拉”(class)、“司的克”(stick)、“白脱”(butter)却不见于崇明话,盖因这些多见于上流社会,引入崇明亦无处可用。在音调的感觉方面,,崇明话许多上海没有的特殊词汇,让觉得颇为惊艳。比如在对人物身份的称呼方面,小男孩被称做“小官”,已婚男子叫“官人”,未婚女孩叫“小娘”,已婚女子则叫“娘子”。动词则更为有趣。人转过身不仅可用“转”,还会用“旋”,祭拜祖宗时的磕头居然会叫做“唱喏”。洗澡为“净”搬是“掇”,做事称为“做营生”,更有“口碎”形容罗嗦,“聊清”代表清楚。在肯定回答他人的说话时,会说“然”或者“自然”。而上海人所经常嘲笑的“蟹”(HA)实则乃“何”的音变,但上海话已无此用法。

文档评论(0)

juhui0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