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八讲犯罪的主观方面.ppt

  1. 1、本文档共8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讲犯罪的主观方面

第八讲犯罪的主观方面分配学时:5学时。 教学目的:理解犯罪的主观方面的概念和意义,掌握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的种类和特征,了解犯罪目的和动机,掌握错误多定罪量刑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犯罪的主观要件是犯罪主体对其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犯罪主观要件的基本表现形式是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正确理解犯罪主观要件,应从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个方面进行。任何罪过心理都是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统一,而根据二者之间排列组合关系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罪过形式。第一节犯罪的主观方面概述一、犯罪的主观方面的概念 指刑法规定犯罪成立所必须具备的,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犯罪行为及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1、罪过:故意、过失2、目的和动机。其中罪过是必要要件,目的是选择要件,动机不是犯罪构成的要件,但能够反映行为人主观恶性的大小。二、犯罪的主观方面的特征 1.犯罪的主观方面是犯罪人的心理状态。 2.是支配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主观心理状态。 3.是行为人对其行为所引起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有的心理态度,而不是对行为本身所持有的心理态度。 4.主观方面通过故意或者过失表现出来。 5.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我国刑法中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三、主观恶性与犯罪主观要件的区别首先,犯罪主观要件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就是其所具有的法定性;而主观恶性则更多的是一个道德意义上的概念,其范围相对较广,也不具有上述法定性特征。其次,主观恶性所体现的是一种时间与空间维度内对于行为人人性的综合评价,而犯罪主观要件则更多的是行为人在实施特定行为的时候所反映出来的心理态度,从而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都是有限的。(四)人身危险性与犯罪主观要件的区别人身危险性:指行为人将来实施犯罪行为的可能性,分为广义和狭义概念两种。人身危险性与犯罪主观要件之间根本性的区别除了法定性之外,更为重要的也还是体现在时间维度上。因为人身危险性需要通过行为人的具体行为以及行为人自身和外在环境等一系列因素,预测其未来犯罪的可能性,其所关注的并不仅仅是行为时行为人所持有的特定心态,而属于一种较为宏观意义上的判断。先提出四个案例:(1)某甲上山合法打猎,发现猎物旁边站着他的仇人,随开枪将其仇人打死;(2)假设甲发现猎物旁边站着一个陌生人,该人离猎物非常近,甲知道自己枪法不行,如果开枪有可能将该人打死,但他想,“管他呢,打死了活该!”随开枪打猎,结果将该人打死;(3)假设甲发现猎物旁边站着一个陌生人,该人离猎物非常近,甲觉得如果开枪有可能将该人打死,但甲又认为自己的枪法很好,随开枪射击,结果将该人打死;(4)假设甲没有发现猎物旁边站着的一个人,开枪打猎后将该人打死。 这四种情况下,甲的心态有什么不同?第二节犯罪故意一、犯罪故意的概念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其中,明知属于认识因素,希望或放任是意志因素。 1预见说又称认识说,或者表象说。只要行为人对构成要件的事实有认识或者认识到危害结果,而仍然实施该行为时,就认为其具有故意的心态。2意志说又称希望说,意欲说。行为人要对犯罪事实有认识,而且希望结果发生,才算构成故意。3折中说又称容认说。这种观点认为犯罪故意的成立,不仅要求行为人对犯罪构成的客观事实具有认识,即具有认识要素,还要求行为人对犯罪事实的发生具有特定的意志要素。但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谓的意志要素并不限于意志说当中的“希望”这一意志要素,而将“容认”也纳入进来。我国刑法第14条的相关规定显然采纳的就是折中说的观点。(一)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 认识因素是成立犯罪故意的前提条件,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基于对客观事实的认识,进一步通过意志,确定行为的方向,选择行为的方式和进程,最终达到行为结果的。如果对有关事实缺乏认识,便不可能是犯罪故意。 1.认识的程度:包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和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2.认识的内容: (1)对主体的认识:是否要求对特殊主体的相关身份有所认识?(2)对行为的认识(3)对客体的认识 (4)认识到危害结果。如果行为不可能造成损害,就不是犯罪。要确定故意犯罪,就必须查明行为人故意犯哪种罪、对哪种结果有认识。对行为危害社会的结果的认识是故意的重要内容,犯罪故意是建立在对行为结果的预期基础上的,因此,故意的认识内容可以概括为对结果的认识,即对行为产生或将要产生的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内容与性质的认识。一般认为,行为人对其行为的自然结果具有认识,但这样一种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是预测性的,即认识到行为可能会导致危害社会的结果,而不要求其认识到结果的确定发生。(5)对其他法定事实的认识,即法律所规定的其他选择的客观要件,如对犯罪对象、犯罪时间、犯罪地点、犯罪方法的认识等。 (4)认识因素中不包括对行为的违法性的认识

文档评论(0)

2232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