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校本课程文档
上马坎遗址为单纯的旧石器文化。试掘18平方米,获得旧石器标本45件,石制品的原料主要为石英砂岩和砂岩,砍砸器、石球和镐常见,这些石器制作工艺比较原始、粗糙,打片技术基本上使用锤击法和转向打击法,石器的修理都用锤击法。
2004年10月,浙江省考古所和安吉县博物馆正式对安吉县溪龙乡溪龙村的上马坎遗址开展发掘工作。考古人员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共发觉了100平方米,发掘深度达9米,出土石制品430余件,包括石核、石片、挂削器、砍砸器、石球、石锥、手镐、尖状物等之类石器。
石制品个体粗大,长度超过80毫米,小于50毫米的标本极少,属南方旧石器时代砾石石器文化,是我省旧石器考古的重大突破。
上马坎遗址的层次分布很清晰,自表土一下的褐色粘土层、稀网纹红土层、网纹红土层、硕石层都发现有人工打制的石器,显示出古人类在这一带的活动相当频繁,而且延续时间很长。由此考古学家推测,浙江大地至少在80万年以前已有古人类生活。
上马坎旧石器文化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浙江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将浙江境内人类的历史提前到距今10多万年前。为研究南方旧石器时代主工业的分布范围、面貌特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崭新资料,是我省发现的第一个地层堆积明确,时代特征鲜明,保存状况良好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上马坎遗址的发掘成果为研究现代人起源与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对中国南方旧石器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2002年10月进行了科学试掘。
揭露的地层十分清晰。
表土下第一层为褐色黏土层,距今约1.2万-4万年;
第二层为稀网纹红土层,距今约4万-12.6万年;
第三层为网纹红土层,距今约12.6万-78万年。
每层均有石器制品出土。
该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浙江省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
称浙江旧石器文化考古第一点,
把古人类在浙江省境内劳动、生息的历史至少提前到距今50多万年前。
上马坎遗址已编入国家文物局《2002年中国考古主要发现》。
2003年被命名为省级文化保护单位。[1]?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递铺镇北约1公里安乐村窑墩。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达2米,内含良渚文化、崧泽文化、马家浜文化三个文化层。1996年局部发掘,出土器物属崧泽文化的主要有夹砂陶深腹釜形鼎,黑陶折肩折腹壶、罐,盘形豆和长方形弧刃穿孔石斧,长条形石锛及玉璜、玉块、玉管
安乐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新石器时代
公布时间:1997年8月29日
;属马家浜文化的有红衣陶腰沿釜,里黑外红豆盘残件等。良渚文化层因遭破坏,仅采集到一些黑陶残片。
五福楚墓的发现
自1998年至今,文物部门在上马山区域发掘楚文化木椁墓十余座,出土文物百余件。目前,该批文物已成为安吉生态博物馆的馆藏精品,也是陈列展览中最吸引观众眼球的展品。其中,以2007年天子湖五福发现的楚文化贵族大墓及其出土的文物最为珍贵。
2006年9月,文物部门接到公安部门的举报,天子湖五福的两座古墓被盗,且出土了一批精美的文物并被倒卖到外地。而后,经过公安部门的缜密侦破,将这批文物悉数追缴。经文物专家鉴定,确认被盗的两座古墓葬为战国晚至西汉初的楚文化木椁墓,从陪葬文物的丰富、精美、完整等方面判断,墓葬规格较高,墓主人身份应为当时上层的贵族阶层。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两座古墓葬的历史信息,研究其历史价值,是年11月至2007年1月,省、县文物部门对两座古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其中,M1原始状况保存完整,M2已坍塌,葬具、器物皆已损毁。
五福楚文化贵族大墓(M1),位于天子湖镇五福村。该墓为竖穴土坑木椁墓,墓坑平面呈“甲”字形,棺椁由一棺四箱构成。从发掘清理出土及被追缴的器物判断,该墓随葬器物有彩绘陶器、漆器和铜器,彩绘陶器有鼎、钫、盒、豆、俑等,漆器有案、卮、盘、耳杯、奁、梳、博局和瑟等,铜器有镜、盉、剑等。该批随葬器物精美,尤以黑地朱彩漆木器和各式偶人俑弥足珍贵。该墓共发现随葬器物6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近10件,二级文物10余件,三级文物40余件。
五福楚墓西南约2公里的古城,为楚相春申君封吴后“以自为都邑”的城址。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相继在古城城址内出土的楚国金币——郢爰,是太湖南岸唯一发现郢爰的遗址,而古城附近发现的五福楚文化贵族大墓和良朋上马山楚墓等,充分表明了古城为江东楚国第一重镇的重要地位。
公元前333年楚败越,尽取故吴地。楚考烈王十五年(前248年)春申君被改封于江东故吴之地。春申君为统治太湖南岸重地,防止越族残余作乱,在越国重镇(故鄣城)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城防体系,构筑城池,疏通河道,治水入江,导流入海,通过兴修水利抑制水患,使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于此同时,还在封地内分设都邑,并修筑了申城和下菰城。
楚国及楚文化
楚国,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