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纪录片《唐老师》的记忆碎片.doc
纪录片《唐老师》的记忆碎片 祖屋里的读书声 这是一处有着将近百年历史的老房子,是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和他的三个兄弟的故居。房子虽然老旧破落,但依然透着典雅、古朴。如今,这里只住着唐绍仪的侄孙――唐鸿光老师。附近的居民都说,唐老师每天在家里免费教授30多个学生学习英语,他把自己的祖屋办成了现代的“私塾”。 才进院门,依稀就听见朗朗的读书声,唐老师闻声出来迎接。他穿一件蓝色的细格子衬衫,显得精神矍铄,目光中透着睿智和热情。我们进了大门,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这是怎样的一间“教室”啊――30多平方米的大厅放了七八张木桌和长凳,看得出来就是把几块木板简单装订成的,背后雕花的乌木神龛里挂着英语清浊音一览表,四周的青砖墙壁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世界地图,亚洲地图、中国地图,几张大纸板和一个小黑板上写满了英语短句和英语单词,老师和学生们随意地坐在四周。这种组合真的很奇妙!教学条件很简陋,但教学氛围轻松而独特。 身世显赫,命运坎坷 唐鸿光的身世显赫却命运坎坷,充满传奇色彩。其外公赵仕北从小留学外国,成为法学博士后任当时民国政府参议院议员;外婆白薇熙是德国人,眼科博士,曾任北京协和医院院长;母亲赵丽莲博士是著名的教育家,有当代“女孔子”之称。唐鸿光是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的侄孙。唐鸿光生活在一个英语家庭里,5岁前不会说中文。良好的家庭教育让唐鸿光从小讲得一口流利而标准的美式英语,为他打下了扎实的英语基础。 1957年,当时正在合肥工业大学教书的唐鸿光因为特殊的身世被打成右派,被拉去劳教。1963年,在一些朋友和热心人的帮助和关心下,唐鸿光被解教,回到珠海唐家。 回到家乡,唐鸿光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每天就是上山打柴,到地里种菜,努力维系自己的一日三餐。从一个大学老师到一个人人避之不及的右派,巨大的反差让唐老师一度难以承受,最绝望的时候,他曾跑到山上,想挖一个坑把自己埋了,唐老师说,我要死也死得直直的!可惜天不遂人愿,一连挖了3个坑都遇上大石头无法挖下去。唐老师叹了口气:哎!既然上帝不让我死,那我就活着,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文革”结束后,1979年,唐鸿光得以平反,政府恢复了他的教师身份,安排到珠海一中任英语老师,如今老人桃李满天下。唐鸿光晚年收养过数十位或因残疾、或因贫困失学的孩子,并教他们学英语。 平反后,唐鸿光第一时间给远在美国的哥登尔家族发出一封信,重新接续两个家族上百年的情谊。哥登尔的后代亨纳斯收到了唐鸿光的信,于1987年专程来到中国探访唐鸿光。如今,两个家族保持着书信、电话往来,架起中美文化交流的桥梁。 师生一家亲 江郁维、江学维、江榜维三兄弟是唐家湾镇一个小商贩的孩子,家境不富裕的他们跟随唐老师学英语,不仅不用交学费,有时候唐老师还留他们吃饭。他们说,唐老师教英语和学校不一样,他注重发音,注重丰富学生的词汇。他们师生平时就是用英语对话的。从小学六年级就开始跟随唐老师学外语的珠海一中高三学生张彦嗣,如今还成了小老师,帮助唐老师给一些小学生补习。他说,唐老师的教学别具一格,学起来很轻松,他注重学生的发音和对话练习,注重把语言和生活结合,让人印象深刻。最特别的是他不考试,学生错了,他说改过来就是了。在孩子们的眼里,唐鸿光不仅是可爱的老师,可敬的长辈,更是可亲的老爷爷。 回忆往事,唐鸿光说,他祖辈三代都是教书的,晚年能让他和孩子们在一起,继续教书,实现他的教学理念,培养几个得意“门生”,他觉得命运对他还是不薄。 我怎么与唐老师相识 由小传可以得出结论,唐老师像一座宝藏一样,他的身上有太多的故事,那我又是怎么认识的他呢? 2005年,我从北方来到南国的小城珠海,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影视编导专业,唐老师就居住在位于学校半小时车程内的唐家湾镇上。 开学不久,我有个师姐要拍摄一个关于唐家湾镇的纪录片,找到我们几个学弟学妹去打下手帮忙,在拍摄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的故居时,偶然发现,从故居旁边走来一位老人,他就是唐老师。之前我们是没有想到过有这样一位老先生的。听说,唐老师是唐绍仪的亲戚(唐绍仪为唐老师的叔公),我们就跟唐老师去他的客厅。 他的客厅很有意思,客厅被做成了教室的样子,有两列课桌,将近二十个座椅,正前方是一个黑板,黑板上面有几层木结构的阁子,阁子里摆着佛像。 这里除了会客吃饭以外,在周末,就会变身孩子们的英语辅导教室。这几年,唐老师的身体不是很好,来上课的孩子们也越来越少,平时也就两三个,那些课桌已经不见了,唐老师对这块小天地很满意,他说,这种义务教学,不收费,工商局管不着,不是强制性的,学生出于自愿,教育局也管不着。我们采访了他大概半小时就告辞了。师姐他们再也没回来,而我却被唐老师深深吸引住了。因为他乐观豁达的性格,因为他老骥伏枥的事业,可能最最本初的一个原因就是,我英语很差,我想要是在之前遇到过这样一位老师,我的英语会不会好一点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