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玩偶与女强者.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纸玩偶与女强者.doc

纸玩偶与女强者   摘 要:对于阿瑟?米勒戏剧作品中女性角色的研究,国内外主要有两种声音:一是绝大多数学者对于其早期创造的女性角色持批判态度,认为米勒是厌恶女人的剧作家;二是一小部分学者开始重新解读米勒所塑造的女性形象,认为米勒有能力塑造坚强悲剧的女性形象。米勒本人认为他作品中的女性角色是非常复杂的,也是社会的受害者。   关键词:阿瑟?米勒;女性;纸玩偶;女强者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4-0148-02   阿瑟?米勒(1915-2005)是20世纪美国文学中举足轻重的戏剧作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戏剧作品,并撰写了许多有关戏剧的论文。米勒不仅研究戏剧理论而且对戏剧的表现方法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和革新,从而被誉为当代美国戏剧的先锋派。米勒的戏剧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和批判精神。美国著名戏剧评论家克里斯多夫?毕格斯比(Christopher Bigsby)称赞到“没有其他美国作家能如此成功地触动民族意识的神经”[1]。马丁?哥特弗里德(Martin Gottfried)也撰文盛赞阿瑟?密勒是美国戏剧的良心。   作为美国戏剧的领军人物,阿瑟?米勒创造了众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对于戏剧中的男性角色,大多数的评论家和学者都给予了高度评价,然而他笔下的女性角色大多都遭到评论家的冷遇。基于国内外评论家、学者以及米勒本人对其笔下女性角色的分析与评价,本文旨在对米勒剧作中的女性角色文学综述进行梳理与整理。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对于阿瑟?米勒戏剧作品中女性角色的研究,国内外主要有两种声音:一是绝大多数学者对于其早期创造的女性角色持批判态度,认为米勒是“厌恶女人”的剧作家;二是一小部分学者开始关注米勒所塑造的妻子和母亲形象,认为米勒有能力塑造坚强悲剧的女性形象。   (一)第一种声音:纸玩偶女性   第一种声音的代表人物包括美国戏剧界的主要评论家如艾利克?莫特拉姆(Eric Mottram)、罗伯特?W?科里根(Robert W. Corrigan)、尼尔?卡森(Neil Carson)、克里斯多夫?毕格斯比(Christopher Bigsby)、杰弗里?D?梅森(Jeffrey D. Mason)、安?马萨(Ann Massa)等,他们对米勒的女性观持否定态度。   在国外,早在1967年,艾利克?莫特拉姆指责米勒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从男性视角出发”[2]以及其女性角色的边缘化和被动化。两年之后,罗伯特?W?科里根批评米勒在其早期的作品中将女性“幕后化”[3]。尼尔?卡森批评米勒作品从本质而言是男人的天下,“米勒的世界观反映出难以捉摸的反女性偏见”[4],最后他指出米勒的缺点之一就是无法塑造令人信服的女性人物,而且女性只有在与男性的关系中才能找到自我。克里斯多夫?毕格斯比也认为米勒作品中的“女性通常都是保守的、扭曲的、软弱的”[5]。女权主义者杰弗里?D?梅森对米勒的性别歧视展开了最严厉的批评,他抗议米勒的男性视角将女性定义为“他者,空洞无情的纸玩偶、混乱之源和邪恶之本”,他控诉“米勒笔下的女性长存,而男性都是失败和堕落的”,他断言“如果米勒创造悲剧,那肯定是男人的天下”[6]。   评论家们常常攻击米勒女性角色的传统化,以及他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厌女倾向。他们认为米勒戏剧中的女性不是圣母就是恶毒的妓女,而且女性活动往往都受限于她们的身体,只是用来服务男主人公的需求。尼尔?卡森认为米勒笔下的女性角色不是具有自我权利的个人,而是充当母亲、妻子或情人的角色,“他们要么太过于美好(比如琳达、贝特丽丝和凯瑟琳等)或太过恶毒(阿碧格)”[7]。女权主义者声称,米勒通过这些呆板的女性角色说教性地强化了女性为他者的观点。杰弗里?D?梅森批判“米勒的戏剧将女性分为妻子和妓女,前者忠贞、逆来顺受、贤惠,后者诱惑、性感且危险”[8]。   在国内,学者们一直对米勒作品中的女性采取忽视的态度,主要将研究对象集中于米勒所塑造的男性角色。有涉猎这一领域的学者也对米勒塑造的女性人物持批判态度,认为他所塑造的女性形象都是被刻意扭曲了的,不是“天使”就是“魔鬼”。如高俊利批判《推销员之死》中的女性是供剧中男性人物玩弄的对象。   因此,第一种声音的学者们批评米勒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从男性视角出发,作品中体现出极强的厌女情绪,他所塑造的女性是传统的、被动的、软弱的、幕后的、保守的、扭曲的。   (二)第二种声音:女强者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更多新作品的问世以及先前戏剧作品的复兴,阿瑟?米勒塑造的女性角色开始引起评论家的关注及再认识,他们有力地发出了第二种声音,这些评论家包括凯?斯坦顿(Kay Stanton)、简?巴拉奇安(Jan Balakian)、特里?欧登(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