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并干预,脆弱个体以及极端选择.docVIP

介入并干预,脆弱个体以及极端选择.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介入并干预,脆弱个体以及极端选择.doc

介入并干预,脆弱个体以及极端选择 法国“全国自杀观察所”刚刚在2016年2月发布了一份长达481页的最新报告,试图从国家、地区和机构组织三个层面,寻找有效预防自杀的途径。 “Phare Enfants-Parents”(“引导家长与孩子”协会)法国一个已有25年运行经验的自杀心理干预志愿组织,从名字可以看出,它将关注对象集中在孩子和他们的家长身上。沙纳尔(Géraldine Chanal)是该机构的一位心理医生,她每天都要接到几十封邮件、电话,有时候,也会收到一些求助短信。她发现,如果表达者是孩子本人,他们通常会选择用文字的方式,而家长,则更倾向于直接打电话。 我关注到这个组织,是因为最近国内连续发生的两起自杀事件,试图在网上寻找其他国家在这一领域所做的干预研究。 相比于“孩子”,青少年可能是一个更合适的词。事实上,如果按年龄划分,在法国,所有企图自杀的人群当中,15~19岁的青少年所占的比例非常高。以香槟-阿登大区(Champagne-Ardenne)为例,2013年中,这个年龄段因自杀未遂而住院的人数占了整体的11%左右。 法国境内,每年有20万人企图自杀,其中实施自杀行为并死亡的人数,大约1万左右,平均下来,每天死于自杀的人数为27人左右,相当于每10万个人里,就有16人死于自杀。2009年的金融危机以后,欧洲各国的自杀率普遍有所上升,但法国这个比例在整个欧洲而言,仍然是最高的。 在这些实施自杀并死亡的人数当中,男性是女性的3倍,而各个年龄层中,15~20岁和40~50岁的女性数量尤为显著。 自杀的原因尽管还未能完全分析清楚,以上数据却能反映出,一系列危险因素已经相当明确,研究者们已经可以宣称,社会地位较低(例如,低收入、低学历或无工作)的未婚年轻人,其自杀行为的风险相对比较高。这听上去是一个不那么令人意外的结论。但自杀的谜团在于,许多自杀者身上的数据情况,甚至完全不在上述框架之内。事实上,在如此数量众多的自杀事件当中,媒体也往往报道那些“优秀人士”事例,显然是因为其中的“强烈对比所引起的惊奇度”。 显然,社会心理因素已经不足以完全解释自杀的成因,这也是近几年自杀神经生物学研究被广泛关注的原因之一。2014年,《美国精神病学杂志》(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网站曾发表研究文章,提出许多证据表明自杀者的一项生物学特质中,有较为明显的应激反应系统紊乱,尤其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紊乱。 自杀的另一个谜团,则是有过自杀意念的人群数量是真正实施自杀者数量的20倍,那么,是什么阻止了从自杀意念到自杀企图的演变?换句话说,自杀并非像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仅仅是“一念之差”,而是一段漫长的痛苦抉择。而在意念与付诸实践之间的这段空间内,正是能够真正起到打消自杀念头的黄金时机。 从法国自杀求助热线的倾听者得到的结论来看,促使人们产生自杀意念的动因当中“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最常见的是,无法找到社会归属感以至于暴露在“我什么都不是”的绝望情绪当中。此外,突如其来的经济、事业或健康的变故也占了重大的比例。另一个被一再提及的动因是童年的受虐阴影,只不过成年后他们往往已经通过各种方式摆脱了这种心理阴影,直到人生又面临重大变故,这种变故复苏了当年的可怕感受,并呈现出“来势汹汹”的姿态。 这些动因是自杀行为的触发点,而自杀者本身的个体条件,即个体的脆弱性则是另一个原因。根据自杀心理学学者、蒙比利埃大学的洛佩兹-卡斯特罗曼(Jorge Lopez-Castroman)的研究,上述动因组成了“压力”来源,而另一个维度“脆弱特质”,则包含了四个增加自杀风险的脆弱项。首先是自杀未遂史,即曾经自杀过的人更可能再次实施自杀。其次是家族自杀史,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一个自杀者能够深刻地影响5~8个人,但法国“全国自杀观察所”(Observatoire national du suicide)今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每个自杀者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的人有26位之多。另外,易冲动且具有攻击倾向的性格特征,以及儿童时期有否有过受虐经历也是重要的脆弱特质,后者正好与“压力”触发点之一相照应。 事实上,洛佩兹-卡斯特罗曼的这项研究结论,是70年代著名精神病学家祖冰(Joseph Zubin)和斯普林(Bonnie Spring)提出的心理病理学的“素质-应激”模型的演化。“应激”是不良生活事件,而素质,则是先天存在基础导致的个体敏感性差异,表现出来的就是相同不良生活事件对于不同个体的不同影响。 洛佩兹-卡斯特罗曼对自杀可能性的二维定位,虽然很大程度上简化了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性,却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便利,特别是越满足上述条件的求助者,其自杀的可能性越高,在做预防措施时就更有针对性。事实上,自50年代开始,法国就开始陆续诞生关注自杀和心理干预的“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