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蒙古族孝亲思想初探.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元代蒙古族孝亲思想初探.doc

元代蒙古族孝亲思想初探   【摘 要】 本文梳理了元代蒙古人“孝亲”思想渊源;概述了元代统治者以孝治国的举措;列举了元代蒙古贵族巩固孝治的法律保障,以及元代统治者从制度上禁止 “愚孝”的措施等,初步展示了元代的孝亲思想。   【关键词】 元代;蒙古族;孝亲思想   蒙古族传统的道德规范――“孝亲敬老”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与中原文化相结合的特点。历史上,在蒙古人入主中原后,在大批儒士的推动下,元朝统治者将“孝亲敬老”的伦理思想与 “以孝治天下”的政治主张相结合,确立了元王朝的孝治模式,建立了有元一代“孝亲敬老”的伦理文化。   一、蒙古族传统的“孝亲敬老”思想渊源   古代蒙古人对祖先的祭祀格外隆重。史载,“其祖宗祭享之礼,割牲、奠马?В?以蒙古巫祝致辞,盖国俗也”。[1]缅怀祖先的祭祀在现实的生活之中,就表现为对在世长者的敬、顺、养等。成吉思汗曾言“凡是一个民族,子不尊父教,弟不聆兄言,夫不信妻贞,妻不顺夫意,公公不赞许儿媳,儿媳不尊重公公,长者不保护幼者,幼者不接受长者的教训……”他严厉告诫臣民:“凡子不率父教,弟不率兄教,夫疑其妻,妻忤其夫,男虐待其已聘之女,女慢视其已字之男,长者不约束幼者,幼者不受长者约束……家则丧,国则亡,临敌则遇殃我”。 [2]由此可见,成吉思汗特别重视蒙古族孝亲敬老观念中“敬”的传统,将此提到了关系民族存亡的高度。“秘史中对于若干老人常加‘额不干’一字,以示敬重之意……甚至还有的地方,称他们为‘额赤格’――父,‘额客’――母,显示对老人的尊重。”[3]   蒙古民族为了血缘关系的强化和部落力量的强大,其“孝亲”成分在情感方面胜过理论与礼仪。成吉思汗非常孝敬自己的母亲,对母亲的话言听计从,《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受“通天巫”阔阔出的误导欲置胞弟合撒尔于死地,他们的母亲及时赶到怒斥了成吉思汗,避免了兄弟之间的这场误会:“见母至,成吉思汗大骇,惧母矣……母怒不可遏,盘腿而坐,出其两乳,掂于双膝上曰:见之否,汝等所哺之乳在此,此等龇吼驰逐自嗜胞衣者每,合撒儿何为之耶?”受到责备的成吉思汗“惧则惧矣,羞则羞矣,吾其退乎!” [4]在他的心目中母亲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孝敬母亲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当他被推为全蒙古的大汗时,给他母亲的分封也最多。   成吉思汗重视“孝道”,崇敬先祖,他不仅亲身践行孝道,也对孝养亲人的部众给予奖励。他对孝、忠、信、义等道德观念的整合,使孝敬父母、尊崇祖辈与忠于大汗统一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能够巩固统治的伦理道德体系,既笼络了人心、规范了社会道德,安定了社会秩序,也聚集了大批的忠孝勇士,团结了广泛的社会力量,为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强有力的社会基础。   二、元代蒙古贵族的孝治措施   元代蒙古贵族将他们在原始游牧经济条件下的忠、信等美德,与孝相结合,形成了有元一代的孝治措施。建元伊始,精通蒙古游牧文明又对中原农业文明谙熟的忽必烈大汗,跳出蒙古“黄金家族”的小圈子,遵循“国俗”推行“汉法”,仅从制度层面推行“汉法”措施,更在思想文化层面实施“以儒治国”,突显孝治措施。   元朝“孝治”在国家层面上表现在诸皇帝的谥号、尊号及即位诏书上。元朝皇帝的尊号或者谥号中多有“孝”字。如世祖忽必烈的尊号为“宪天述道仁文义武大光孝皇帝”;成宗的谥号为“钦明广孝皇帝”;武宗海山的尊号为“统天继圣钦文英武大章孝皇帝”,谥号为“仁惠宣孝皇帝”。史载忽必烈“及长,仁明英睿,事太后至孝,尤善抚下”。忽必烈从小受到蒙古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对自己的母亲十分敬重,推行汉法时,他接受了“宪天述道仁文义武大光孝皇帝”这一尊号。谥号为“昭圣衍孝皇帝”的元顺帝则将孝写在继位诏书中:“朕惟帝王之道,德莫大于克孝,治莫大于得贤。朕早历多难,入绍大统,仰思祖宗付托之重,战棘惕励,于兹八年……乃以至元六年十月初四日,奉玉册、玉宝,追上皇考曰顺天立道睿文智武大圣孝皇帝,被服衮晃,裸于太室,式展孝诚”。[1]其推行孝道、追念先祖之情溢于言表。   元代蒙古贵族为了推行儒治,蒙译了许多重要的儒家典籍。《孝经》即为其一。并且把《孝经》列为国子学的首要学习教材[1],不仅体现了蒙古统治者对儒家传统文化的接纳,更体现了对孝道教育的重视。元朝官员的选拔,“孝”行为其重要一环。如果有“孝子顺孙堪从政者,量才任之”,“孝”成为元朝选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元代统治者也对以孝著称的家庭给予旌表。据史料记载,元代浙江浦阳聚居六世的郑氏家族族长郑大和“严而有恩,虽家庭之中,凛如公府。子弟小有过,斑白者犹鞭之。每遇岁时,大和坐堂上,群从子弟皆盛衣冠,雁行立左亭下,以次进,拜跪奉厢。上寿毕,皆肃容拱手,自右移出,足武相衔,无敢参差者。见者????嗟叹,谓有三代遗风。名闻天下,自大丞相及台院名公卿,多赋诗美其行。部使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