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包公形象演化出的戏剧作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包公形象演化出的戏剧作品.doc

关于包公形象演化出的戏剧作品 [摘 要]包公是长期流传于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活的清官典型形象,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它在民间传说、小说、戏曲、说唱等作品中,代表着清廉正直的道德品质,断案如神的智慧和为民伸冤的理想,始终成为中国百姓万民仰戴、世代传颂的完美艺术形象。 [关键词]包公形象;演化;戏剧作品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4-0386-01 包公形象是在通谷文学中发展成熟的文学形象。从宋代开始,数量庞大、品种丰富的包公故事高度繁,包公就由一个政治上的历史人物跨越了宋元明清,演变为“第一清官”的清官楷模和“包青天”的司法能吏。 一、历史人物包拯是文学创作的生活原型 包公形象的塑造是以宋代的包拯为创作生活原型。历史人物演变为文学形象,最早出现在史料笔记中(多为墓志铭或其他题词),只限于包拯生活片段的捕获,用以展示他耿介的个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世有关包公的故事多了起来,在通谷文学中大放异彩,许多传奇故事历代相传,至今不衰。包公开始从历史人物向文学形象转化,在历代有关包公的故事中经过长期集中、丰富的典型过程而逐渐定型的。一般先为新闻传说,以真人真事为主,后来常常把历史上与该人物相似的事件都附合在他身上,包公故事情节日益丰富,而且人物性格也更突出。使美者益美,勇者益勇,成为“箭垛式的人物”。为了更好地了解历史人物对包公形象塑造的影响,下面我们从两方面对其进行考察: ⑴ 包拯的生平简介 包拯,字希仁,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卒于嘉?v七年 (1062),籍贯安徽省合肥市东县谢集乡包村。仁宋天圣五年 (1027),包拯考取甲科进士,授建昌知县,因为父母年事已高,辞官侍养,待双亲相继去世,才赋诗出仕。十年后景?v三年(1036)至嘉?v三年,曾以龙图阁直学士、右司郎中,权知开封府。在中央先后担任监察御史、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嘉?v六年(1061),包拯升任枢密副使,积劳成疾,次年五月病逝,享年六十四岁。死后追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⑵历史评价 包拯是宋代最有名的清官。民间传说或小说戏曲喜欢称他为“包待制”或“包龙图”。因为嘉?v二年(1050),他被封为“龙图阁直学士”,都是没实权的名誉称号。民间文学喜欢称他为包公或包青天。 《宋史?包拯传》中记载他“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传说中的包拯清廉刚正,执法如山,为民请命,不徇私情,不畏权贵,深受人民的爱戴和敬仰。 二、包公形象的塑造和历程 包公故事产生于南宋,当时人们的口碑已把包公和阎王爷并列甚至指称同一人物,说包公铁面无私,断案公正,像阴间的阎王一样不受人情干扰,神化了包公的形象。记录包公史料的笔记(《宋史?包拯传》、《包公墓志铭》等)中的形象和包拯生前死后一段时间里民间传说中享有盛誉的形象是比较一致的。 三、包公形象的社会意义 包公形象是一种精神文化成果,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载体,对社会文化思想方面的法制观念,清官意识,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社会文化心理诸方面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⑴法制观念 清官形象有二重含义:一是清官正义的行为(对大多数人有利的行为即正义的行为),体现了法制的精神,他惩治的是贪赃枉法的贪官和违法横行的坏人,二是清官执法如山,铁面无私的品格。包公正是这样的清官形象,虽然他生于人治社会,但并非宣扬的是“人治”。其一,在专制社会里,能限制统治阶级滥用特权的人只有清官,其二,如果没有清官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正义行为,不执行法律,徇私枉法和执法不严便大行于道,法律就成了一纸空文。所以包公形象宣扬的是法治,体现了如下几方面的法制观念: ①包公惩治贪官污吏和不法权贵,打击各种犯罪行为,是利国利民的正义行为,体现了人民对平等和公平的要求,符合人民的法制观念。 ②包公形象体现了遵法守法,违法必究,严格和公正执法的法律观念,是政治文明的积极成果。 ③人们始终把包公当作崇拜的对象,包公成了法治的代表,体现了人民对实现社会法治的强烈追求。 ⑵清官意识 包公形象是典型的清官形象,主要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中代表社会正义的政治理想,是清官意识在人物形象上的反映。清官意识具有阶级差别的,在专制社会里,表现为人民百姓的清官意识和统治的清官意识。因此我认为,包公形象一方面体现着清官形象是下层百姓利益的保护者,代表了公正廉明的法制精神,是正义的象征,一方面清官形象又体现了清官作为王法的代言人统治阶级借助清官形象来美化政权和王法。 ⑶社会文化心理 我国有一个久远的传统,老百姓尊称地方官为“父母官”,他们把自己入在孩子的地位,仰赖清官给予自己应有的人身权利。渴望清官的拯救,就像受难子女渴望父母解救一样。反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