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结 * 每日治一病 小儿腹泻 4.1小儿腹泻概念 小儿腹泻是一种以大便次数增多,形状异常,便下稀薄或呈水样,带有不消化乳食及粘液为特征的婴幼儿常见的消化道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单纯性消化不良。 小儿腹泻一年四季皆可发病,夏秋两季发病率高,2 岁以内易患病,若病情严重或治疗不当,可影响小儿生长及发育,甚至危及生命。 4.2病因病机 (1)内伤乳食 婴幼儿脾胃功能薄弱,若小儿喂养不当(饥饱无常、乳食无度、突然改变食物性质、饮食不洁)→损伤脾胃→升降失调、运化失职→泄泻。 (2)感受外邪 寒、热(暑)、湿之邪皆能引起泄泻,以湿邪引起发病为多见。寒、热(暑)邪常与湿邪合邪为病。寒、热(暑)邪、寒湿、暑湿、湿热之邪(从表入里或直接入里)→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清浊不分→泄泻。 (3)脾胃虚弱 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所需水谷精气相对较多,故脾胃负担较重,谓之脾常不足,构成泄泻发生的内在因素,若长期饮食失调、禀赋素虚、大病久病之后失调→脾阳不振→消化腐熟水谷功能失常→水谷不分并走大肠→泄泻。 (4)脾肾阳虚 脾虚及肾,肾阳虚冷,命门火衰,无以温煦脾土,以致运化失司,水不化,而致泄泻 4.3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之病情 轻症泄泻:次数不多,全身情况不明显; 重症泄泻:量多,次数多,并可伴呕吐,面色苍白,口唇樱红,呼吸深快,甚至目眶凹陷,尿量减少,不能进食。 病情1 病情2 3个月以内婴儿的难治性腹泻,多因消化酶缺乏,乳汁过敏,或细菌性肠炎所致 秋冬季节流行性腹泻,大便为白色或黄白色者,多因轮状病毒性肠炎所致 辨证要点之病因 感受外邪:风、寒、暑、湿 饮食所伤:过凉、过热、过量 或特异性食物 脾胃虚弱:先天、后天、或大 病后 病因1 病因2 病因3 辨证要点之属性 4.3辨证论治 腹部症状 尿量色泽 粪质 病程 舌苔 病程长,迁延反复发作,多属虚 或虚中夹实 病程短,发病急,多为实症 粪质清稀如水,臭味不重,属寒 粪质黄褐而臭,属热 小便清长,属寒 小便短赤,属热 腹痛而拒按者,属实症 腹痛喜按者,属虚症 白腻苔属湿 黄苔属热 黄腻苔属湿热 临床表现 4.3辨证论治 (1)伤食型 腹痛腹胀,泄泻量多,酸腐秽臭,常伴有不消化食物残渣,口臭嗳酸,口渴纳少,呕吐酸溲,舌苔厚腻微黄,脉滑数,指纹沉滞,色紫。 (2) 寒湿型 便稀多沫,甚如水样,色淡臭味小,肠鸣腹痛,面色淡白,小便清长,可伴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指纹色红或淡红。 (3) 湿热型(包括暑湿泻) 腹痛即泻,大便黄褐热臭,一日十余次,可表现为暴注下迫,便如水样,亦可为泻下粘滞不爽。肛门灼热发红,身有微热,烦躁口渴,尿少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红。 (4) 脾虚型 久泻不愈,或时泻时止,或食后即泻。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有大量奶瓣及食物残渣,日泻数次至十余次,食欲不振,精神疲惫,睡时露睛,面黄唇淡,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无力,指纹淡红。 (5)脾肾阳虚型 晨起泄泻,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甚至完谷不化,脐腹冷痛,形寒肢冷,喜暖。舌淡胖,苔薄脉沉细,指纹色淡不显 辨证治疗 4.3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调和脾胃,化湿止泻。 手法处方: 推脾经,推大肠,运内八卦,摩腹,揉脐, 推下七节骨, 揉龟尾。 辨证治疗 4.3辨证论治 方义: 推脾经,推大肠,揉脐,摩腹——调和脾胃,助运化湿。运内八卦——调中理气,并能起调和及加强其他手法的作用。推上七节骨,揉龟尾——调中止泻。 辨证治疗 4.3辨证论治 【辨证加减】 ⑴ 伤食型:加揉板门,揉中脘,揉天枢,推脾经用补法,推大肠用清法以健脾消食,调腑止泻。 ⑵ 寒湿型:加推三关,揉外劳宫,推脾经及推大肠均用补法以健脾化湿,温中止泻。 ⑶ 湿热型(包括暑湿泻):加清小肠,退六腑,揉天枢,推脾经及推大肠均用泻法以清热化湿,调腑止泻。 ⑷ 脾虚型:加推三关,捏脊,按揉足三里,推脾经及推大肠均用补法以健脾益气,固肠止泻。 辨证治疗 4.3辨证论治 脾经推法:用拇指桡侧缘或指面在穴位上直推,向心方向推称补脾经;离心方向推称清脾经;来回推法称调脾经。 大肠推法:用拇指桡侧缘,或指面在穴位上直推,向心方向推称补大肠;离心方向推称清大肠。 小肠推法:用拇指桡侧缘或指面,或用食、中二指面在穴位上直推,向心方向直推称补小肠,离心方向直推称清小肠。 六腑推法:用拇指或食、中二指面自肘推至腕,称退六腑。 【手法】 两人一组 1、寒湿泻:主证:便稀多沫,色淡不臭,肠鸣腹泻,而色淡口不渴,小便清长,苔白腻,指纹淡青。 治则:温中散寒,化湿止泻。 处方:补脾经,补大肠,推三关,揉外劳,摩腹推上七节。揉龟尾按揉足三里。 方义: 补脾经,推三关--健脾止泻 揉外劳,按揉足三里--温阳散寒健脾化湿。 补大肠推上七节,揉龟尾--温中止泻。 加摩腹--健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