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渭河三桥地理位置探析.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代渭河三桥地理位置探析.doc

唐代渭河三桥地理位置探析 【摘 要】 唐代渭河三桥即东渭桥、中渭桥、西渭桥多次出现在史料中,本文通过对渭河三桥历史史料的考证甄别,阐述了渭河三桥地理位置的变迁历程。 【关键词】 渭河河道;唐渭河三桥 历史时期渭河河道变迁的问题历来备受学术界的关注。目前得到学术界普遍认可的是《西安地区河流及水系的变迁》[1]一文中的观点,此文以卫星图片为基础,结合水文学和土壤学原理,考证渭河阶地的发育形成过程,证明了卫星图片中的两条古河道分别为汉代、唐代的渭河河道。赞同这一观点的还有《论秦咸阳城布局形制及其相关问题》、《西安古代交通志》、《隋唐时期陕西河运之地理研究》、《论西安咸阳间渭河北移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原因》。[2] 据《长安志》记载:“高陵县……渭桥镇在县南一十八里”,[3]唐代一里相当于今天的454.2米,渭桥镇即东渭桥所在地。唐代东渭桥位于高陵县以南约八公里处。唐东渭桥遗址位于高陵县耿镇乡白家嘴村西南约300米处,北距今渭河南岸2.5公里,距高陵县城11公里。据田野发掘资料:初步确定唐东渭桥全长548.8、宽11米。[4]唐文宗开成五年(840),日本僧人圆仁一行四人随遣唐使入长安的路线即经过东渭桥。文宗开成五年8月19日,圆仁一行“过军营中,南行三十五里,到高陵县渭桥,渭水阔一里许,桥阔亦尔。……过桥南行五里,到三家店佛殿宿”。[5]这里的高陵县渭桥即东渭桥,此处对渭桥的描述与考古发现的东渭桥遗址,位置大致相同,规模形制也很相似。基本可以断定,这一古桥遗址为唐东渭桥遗址,唐东渭桥自然应在今渭河之南。 在唐东渭桥遗址附近,还发现了《东渭桥记》残碑,碑刻上部较完整,下部有些损坏,字迹已经模糊或遗失。由碑文可知,此碑是唐开元九年(721)所刻,达奚??撰文。碑文中提到“前规率由”,说明此次所修渭桥的规模与前朝相似。《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认为,“现发现的东渭桥遗址为崔元略在故桥基址上所主持修建的可能性很大”。[6] “到公元881年渭河仍然是流经此处”,[7]唐东渭桥仓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成为漕运的重要目的地,《关中胜迹图志》记载[8]东渭桥仓一直到唐末仍在使用,所以唐代近三百年间,东渭桥的位置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对唐代中渭桥记载较为详细的,当属唐代开元十三年(725)进士乔潭的《中渭桥记》,《中渭桥记》碑现在已经亡佚,碑文内容收录于《全唐文》中。文中说到此桥“连横门,抵禁苑”,提到了中渭桥的位置。横门即汉长安城北面西出第一门,而禁苑则“在皇城之北,苑城东西二十七里,南北三十里。”[9]《长安志》中记载:“禁苑在宫城之北,东西二十七里,南北三十三里。”[10]唐长安城位于汉长安城东南,禁苑包括汉长安城的一部分,因此,唐中渭桥应是位于横门北,唐皇城之西北。 《元和郡县志》中曾提到唐中渭桥的修建。“中渭桥在县(咸阳县)东南二十二里,本名横桥,架渭水上……东汉末董卓烧之,魏文帝更造,刘裕入关又毁之,后魏重造,贞观十年移于今所。”[11]中渭桥在汉代时名为横桥,经过数次战乱的毁桥、重建,到唐贞观十年(636),中渭桥的位置与前朝已有所不同,一个“移”字就很明确地说明了这一点。根据史料,以唐代咸阳县为起点,向东南“二十二里”(约为今天的10千米),与唐渭河河道相交处即为唐中渭桥所在地。唐朝曾多次对渭河三桥进行修建和维护,除了上文提到的贞观十年与开元年间的两次修建外,唐宪宗元和八年(831)六月“庚寅,京师大风雨……辛卯,渭水暴涨,毁三渭桥,南北绝济者一月。时所在霖雨,百源皆发,川渎不由故道”。[12]渭河发大水后,极有可能改道,之后不久修复,然而没有更多关于此次修桥的史料记载,无法判断这一时期渭河是北移还是南迁,中渭桥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尚无定论。后周宗羁的《登渭桥》:“仲山朝饮马,还坐渭桥中。”[13]可知,中渭桥延续到五代末仍在使用。 关于唐代西渭桥的记载多存于史书记载的历史事件之中,可略窥一二。西渭桥初建于西汉建元三年(前138),时称便门桥或便桥。《三辅黄图》曰:“在便门外。……长安城西门曰便门,此桥与门对直,因号便桥。”[14]唐时仍有便桥存在,天宝十五年(756)安史之乱,玄宗逃往蜀地避难。“上过便桥,杨国忠使人焚桥,上曰:‘庶士各避贼求生,奈何绝其路?’留内侍监高力士使扑灭。”[15]这里的便桥即唐西渭桥,唐代时又称咸阳桥。《长安志》记载:“渭河浮桥在汉渭城县,南北两城中间,架渭水上,即汉之便桥也。《汉书》曰:‘武帝建元三年春初作便桥’。……颜师古曰:‘便门,长安城北面西头门,即平门也。’古者,平便皆同字。于此作桥,跨渡渭水,以趋茂陵,其道平易,即今所谓便桥是其处也,便读如本字,唐末废。皇朝乾德四年重修,后为暴水所坏。淳化三年徙置孙家滩,至道二年复修于此。”[16]从这则史料中可获得两条信息:第一,唐代颜师古在描述汉城便门时说:“今所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