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语用”,还是要多比较.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习“语用”,还是要多比较.doc

学习“语用”,还是要多比较   在绍兴柯岩风景区的鲁镇景区内,每逢节日长假都会出现一个特殊的人物――“祥林嫂”,以吸引游客的眼球。这一鲁迅笔下人物形象的设计根据,就是《祝福》中对祥林嫂的描写:“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有人分析这句话的语用现象后认为:作者用逗号把“空的”二字与前面隔开,使语言节奏变得短促。“内中一个破碗”停顿一下才说出“空的”,表明叙述者不忍睹、不忍说祥林嫂连饭也要不来的孤苦惨境,流露出对祥林嫂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和沉痛心情。如果将其改为“内中一个空的破碗”,或“内中一个破碗是空的”,虽字面意思与原句相同,但流露的感情却有些淡然、冷漠,其含义就远不如原句了。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言语形式表现(或深化)言语内容的案例,可见在文学的创作过程中,形式对内容表现的重要意义――怎么写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形式问题。回到语文教学上,就是要突出强调学生学习“怎么写”的重要性。但关键是如何在实践层面让学生领悟文本内部的语用规律和言语“秘妙”,并且能自觉地在特定场合做出得体的表达,甚至个性、精妙的表达呢?是加强语言形式的分析,还是增加大量“指向写作”的训练?前者要防止离开内容导致的课堂枯燥和人文失落,后者则要警惕机械的低质量的练笔导致的急功近利和课堂失位。笔者以为,阅读教学要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核心地位,充分利用文本教学资源,找准语用训练的最佳切入点至为关键。我们不妨试试“比较”这个策略选项。以下试举几例。   例一:《全神贯注》教学   课末,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中印象深刻的词句,并默写或抄写在本子上。   师:课文中有一个句子,我觉得大家要再加深印象,一起来听写这个句子。写之前,先听老师读两遍,边听边记,记到心里去。等老师读完两遍,你也记住了,这个时候,再拿起笔来写。这样做,就叫全神贯注。   师:(读两遍)“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   (生写句子后与课本核对)   师:请拿起笔,把“一刻钟过去了”圈掉。   (生迟疑)   师:态度坚决一点。圈掉后,我们再读一读句子。   生:(读)“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   师:能不能圈掉?   生:不能。总觉得抒发不了激动的感情。   生:句子中的“越干越有劲”和“更加激动”,是与时间有关系的,圈掉后前后就不一致了。   生:有了“一刻钟过去了”,才能感觉到时间过得特别长。   师:看来不能圈掉。在你圈掉的话下面加上几个“Δ”,表示要恢复原句。   (生加注“Δ”)   这堂课中,学生对于罗丹全神贯注的体会,关注了文中表示时间的词句,但体会不深。针对这一点,教师通过让学生在听写的句子上圈去“一刻钟过去了”,来体会其存在的意义。这一看似不经意的比较,其实巧妙地促使学生对文本的语言进行反思,使原来的无意识变成有意识,学生自然地去思考文本特殊的言语形式在言语内容上传递出了怎样特殊的意味,产生了怎样特殊的表达效果。于是,就有了学生对语用规律真切的体验。   例二:《巨人的花园》教学   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理解了正是因为巨人“赶走了孩子们、砌起围墙、竖起告示牌”等原因,才使曾经“漂亮的花园、孩子们的乐园”变成了“荒凉的花园”之后,课堂出现了以下场面:   师:同学们都对巨人说的话印象深刻。现在请你把巨人赶走孩子们的三句话合在一起读一读,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找、读,师相机出示:   他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很生气:“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可是巨人又发脾气了:“好容易才盼到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   “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   生:我发现巨人真的很生气。   师: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生:巨人说的三句话中都用到了一个“滚”字。   生:三句话中用了“很生气、又发脾气、大声叱责”等词语。   生:三句话中都用了感叹号。   师:你还关注了标点符号。   生:我发现巨人越来越生气了。   师:你的发现又进了一步。你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因为我发现三句话中作者的提示语有变化,第一句是“很生气”,第二句是“又发脾气了”,第三句是“大声叱责”,感觉越来越生气。   生:第三句话中的“滚”字前加了“赶快”这个词,也说明巨人越来越生气了。   生:我发现巨人说的话一句比一句短,特别是第三句,生气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的。   师:这个发现了不起!   生:我发现第三句的提示语与前两句不一样,前两句在前面,第三句放在了后面,这说明巨人越来越不耐烦了。   师:真是一个精彩的发现!这些都值得我们在写文章时好好学习。   师:有了这些了不起的发现,我们一定能读好这三句话。来,让我们用自己的声音、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