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德斯普里钦:“新浪潮”的隔代遗传者.doc
德斯普里钦:“新浪潮”的隔代遗传者
长久以来,法国电影背负好坏两种名声,一种叫文艺,另一种则是不知所云。
近年来最著名的不知所云的例子是戈达尔的《别了语言》(Adieu au langage)。“新浪潮”的奠基人中,雅克?里维特(Jacques Rivette)今年初离世,特吕弗1984年拍完《情杀案中案》(Vivement dimanche)后去世,最近几年,侯麦(Eric Rohmer)、夏布洛尔(Claude Chabrol)也都纷纷离世,只剩下80多岁的戈达尔,依然桀骜不驯,依然向现实叫板。
2014年第67届戛纳电影节,《别了语言》是唯一没有召开新闻发布会的竞赛单元影片。原因大概是老爷子根本没有到场,主演们倒是来了,可是名不见经传,人们兴趣缺缺,只记得其中一位主演跟记者强调说,“本片还是有剧本的”。与剧本相对的,自然是全片的碎片式呻吟,汪洋恣意的自我表达,以及充满反讽的3D效果。色彩失真,画面断裂,影像重叠,整整70分钟,现场观众的眼睛饱受可怕的3D摧残,但直到最后也没有放弃捕捉碎片中的双关和寓意,乃至,摘了眼镜,松一口气,还是站起来鼓掌。 导演阿诺?德斯普里钦在电影《青春的三段回忆》拍摄现场
《费加罗报》评论说,固化观影经验早已经形成了30年,之后的人类已不配拥有流离失所的自由,戈达尔的电影语言已经超越电影,就像电影名称所展现的那样,语言消解。“放弃了一切,再走一步,放弃自由本身。”
比较而言,刚刚获得恺撒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阿诺?德斯普里钦(Arnaud Desplechin),倒更像是“新浪潮”60年代原汁原味的承袭者。他本人在接受本刊采访时,也说自己的作品是“隔代遗传,是称得上我祖父一辈的‘新浪潮’,在影响我”。
德斯普里钦今年56岁,声音和样貌都出乎意料的年轻而富有魅力,甚至足以吸引女“粉丝”。有人认为导演比他“御用演员”――马修?阿马立克(Mathieu Amalric)更具有法国男人的魅力。后者出现在《青春的三段回忆》倒是一种必然,因为这部电影与20年前的《我的性生活》(Ma Vie Sexuelle)渊源颇深,甚至称得上是前传。马修扮演的人类学家保罗回法国时被神秘人物带到审讯室,在对方的不断追问中,保罗对青春时代的追忆开始。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德斯普里钦提到他们家阅读普鲁斯特的传统,于是大约是某种青春期的叛逆表达,15岁的阿诺决定反抗这种家族式条条框框,发誓此生不读普鲁斯特,他说:“我想要用流行文化的电影,来对抗这种高雅文化。”《青春的三段回忆》是在追忆似水年华,那位神秘官员恰巧扮演了浸了茶的玛德莱娜蛋糕的角色。
法国电影界并没有像中国这样有第几代的划分,但按“隔代遗传”的说法,德斯普里钦显然是“新浪潮”后的第三代。《纽约客》资深影评人理查德?布洛迪(Richard Brody)2013年曾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讨论法国“新浪潮”中发起的电影作者论,行文中不可掩饰地对他们有一种“小题大做”的调笑感。他写道,“新浪潮”这个陈旧的名词,神秘地奠定了现代电影的基础。按照他的叙述,60年代,也不过是一小队少年人,在战后的巴黎无所事事,又适逢德国占领法国期间,美国电影曾被禁止进入,开放后涌入大量美国电影,他们一天总要看上三四场电影,尤其对好莱坞电影十分迷恋。这些看法,被发表在1951年刚刚创办的小杂志《电影手册》(Cahiers du Cinéma)上,观点多半是对遥远的好莱坞电影的指手画脚,并不知天高地厚地无视制片公司的资本力量和编剧的创作,只认可导演,认为希区柯克、霍克斯、普雷明格这些导演,他们才是电影的唯一作者。
在这场电影作者大辩论中,从作为作家的巴尔扎克到陀思妥耶夫斯基,从作为画家的毕加索到作为作曲家的斯特拉文斯基,都被这几位少年人用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希区柯克们的电影无疑是天才的作品,它们的创造性并不亚于上述艺术家。甚至上纲上线,将发表在杂志上的这些评论统称为“作者论”(Politique des Auteurs)。
作者论又直接促使人们更明确地将电影划为三六九等,上世纪20年代,其实就有过相关争辩,正统文学改编的电影,比流行小说改编的电影高级,而作者电影的价值,至少与前者不相上下。但1954年,特吕弗以《电影中的某种趋势》(Une certaine tendance du cinéma)一文,宣告了作者电影论的大获全胜。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电影学教授苏珊?海沃德(Susan Hayword)在其《电影研究关键词》(Cinema Studies:The Key Concepts)一书中,将之定义为一场“准俄狄浦斯式的论争”,这场争论,不仅确立了作者的首要地位,还使得浪漫而保守的美学成为法国电影主流。
特吕弗们开心地将自己喜欢的美国电影戴上了经典的标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